無障礙空間的層層障礙

家馨 劉

, CARE人文關懷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有超過120萬名身心障礙者。其中,視覺障礙者和肢體障礙者的總數將近50萬人,相當於一個縣市的人口,而台灣被國際認可為友愛且友善的國家,但你曾想過身障者的一天會遇到多少障礙嗎?今天跟著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同儕支持員徐慰慈,來到大台北地區,從士林到土城,體驗無障礙者的一天。

 

通往友善台灣的路

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同儕支持員徐慰慈表示,這個叫做魔鬼站台,輪椅族根本上不來的,這邊的距離非常高。能不能讓輪椅族能夠上得去這是最重要的,有很多地方在外面,其實有很多是輪椅族很難上去,或者根本沒辦法上去的地方。

經過一天的行程,發現幾大問題,一、公車站牌的高低差,坡度過陡讓輪椅使用者難以自力通行,二、看似寬敞的無障礙廁所,內部卻缺乏足夠迴轉的空間,三、路面標線顛簸不平,隱藏的交通危機等等,同時根據身障團體調查,輪椅使用者每個月平均遭遇三次無障礙困境,這些看似提供了無障礙設施服務,實際上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真正滿足身心障礙者的需求。然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積極推動友善無障礙空間,督促政府行動,讓輪椅族出門,能夠更加便利。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理事扶漢民表示像今天想要去搭的這一輛巴士,之前是看到有的,但是可能日後搭的人不多,然後可能是什麼種種原因,現在取消掉了,覺得有些可惜,所以說這裡面有一部分,很大的原因是大家沒有充分去使用它,以致於提供方會覺得沒成效。

 

 

共融未來從「行」開始

除了巴士的乘坐問題待改善,他們還看見了身障者面臨上下階梯難以移動的困境。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游鯉綺提到協會這幾年一直有針對垂直移動,有投入比較多的心力,包括爬梯機,政府他們更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整個的老化,舊的公寓大樓很多就是沒有電梯,只要是長輩他開始行動不方便的時候,甚至只是在這個生病的階段,其實就沒有辦法回家了。

 

 

不僅僅是公寓問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也嘗試改善公園的無障礙設施。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游鯉綺說到有些公園也是會有涼亭,那很多涼亭它也是椅子滿滿的,想要讓大家都有位子坐,可是當你全部都坐滿的時候,普通人可以上來,可是輪椅它就沒有地方可以停靠。

在推動友善無障礙空間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也希望透過推廣能幫助更多人。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游鯉綺認為現在已經2025年,即將邁向就是超高齡的社會,那大家需要想的就不只有障礙者,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周遭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同事,甚至是手足,那要一起出門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很困難。那當然希望說協會也可以發揮一些影響,比如說把協會的經驗,帶給在地的團體或者是單位,讓他們可以開始逐步去發展這樣子的服務。

 

 

建構無障礙環境的起點是在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發現身障者的不便利,沒有能力的弱勢者是不會說話的,當我們開始意識到他們的需求,幫助改善社會困境,這樣才是真正友愛無礙的台灣。

淡江新聞 劉家馨 高純穎 梁澤銘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用不了的無障礙設施 法規與觀念如何邁向下一步?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