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直排輪 飛越夢想

一般人對直排輪的印象,仍停留在公園裡休閒滑行的畫面,但極限直排輪截然不同。 這項運動要求的是高階的技巧、強大的爆發力與更精準的平衡感。

極限直排輪國手王韋傑表示,極限直排輪會使用到街區的樓梯跟欄杆,極限運動場的斜坡跟跳板,包括空中的空翻轉體或是飛越,恐懼感會特別大,所以很多在自我挑戰的部分。

極限直排輪教練廖婕妤說明最基本的動作,通常教學的三個基礎招式,第一個叫Soul,是運用兩隻腳不同的部位去做平衡跟卡的動作。第二個動作叫Frontside是正向上桿,是利用底座中間的凹槽去作平衡滑行。第三個動作叫Backside,跟第二個動作一樣是用中間的凹槽去做滑行,但是背向上桿。
 

攝影/黃熙芸

 
專業技巧與評分細節

選手們不僅要鑽研極限直排輪的複雜技巧,每一次面對不同的比賽場地和規則,都是對他們身體協調與臨場適應性的全新考驗,面對未知的挑戰。

極限直排輪教練廖婕妤說明比賽的差別,主要會是場地的不同,公園賽比較綜合性,街式就是純粹的卡槽滑行。通常裡面的一些細節程度是,例如說空中的動作會一個評分,還有一個是場地的整體流暢度,會按照個人風格去做評審,落地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滑到一半掉下來,動作不夠乾淨,也都會扣分。

極限直排輪國手王韋傑覺得在空中在做翻轉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時間看落地的位置,還要能精準的踩到,比較難的動作叫做平空旋、後空翻轉體、前側翻的轉體,這一些他覺得都是蠻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做身體的控制。

不僅如此,極限直排輪鞋子的設計都隱藏著不同功能,是保障這些極限運動員安全的關鍵。

極限直排輪國手王韋傑表示比較不一樣的就是它的底座,這裡會去設計一些凹槽,它可以做一些滑桿,還有踏板是一般的直排輪沒有的設計。再來就是它內襯的材質會做得更硬、更扎實、更堅固,然後再來就是它可以承受更強的破壞力。
 

攝影/黃熙芸

 
自學路與資源困境

極限直排輪的每一項技巧都需要反覆練習與彩排,直到完全掌握竅門。當時年僅12歲的王韋傑,原本對極限直排輪並無興趣,卻為了融入身邊玩直排輪的朋友,一投入就是20年。

極限直排輪國手王韋傑表示,那時候家裡附近大家都人手有一雙直排輪,後來他跟爸爸說也想玩這個運動,就從電視上看到極限運動直排輪的轉播跟比賽,接著就到永和仁愛公園有一個舊水泥的板,玩了一整天。

當王韋傑為極限直排輪付出熱情、甚至成為國手時,這項運動的熱潮逐漸消退。一般訓練時都會有教練在旁輔助,但因為臺灣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導致他親身經歷多次的跌倒與失敗,才能掌握動作要領。 
 

           攝影/黃熙芸

 
王韋傑自己當上了國手,開始要推廣的時候,發現大家漸漸不認識這項運動。在以前比較沒有教練的帶領,都是看影片用錄影帶快轉慢轉,從這種錯誤的資訊去摸索。

王韋傑不僅是臺灣極限運動發展的見證者,更始終是極限直排輪領域中,撐起臺灣榮耀與推動發展的關鍵人物。儘管環境持續改善,選手選拔仍面臨斷層危機,他希望為台灣持續培育新血,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玩家加入。

淡江新聞 李宜臻 黃熙芸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發現台灣驚嘆號~王韋傑的直排輪視野 溜到沒力氣為止中視新聞專題

FISE成都賽-王韋傑比賽片段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