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傳承的富山蒸籠工藝 

子瑞 李

, CARE人文關懷

攝影/盧睿恩

 

百年傳承 富山蒸籠的故事

蒸煮是東方獨有的烹飪方式,乘載著東方飲食文化的精髓。2009年,手工蒸籠製作技法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足見其文化價值。位於台北市萬華的富山蒸籠是一間擁有百年歷史的手工蒸籠店,如今已傳承至第四代,成為台灣傳統工藝的重要守護者。

富山蒸籠第三代接班人蕭文清表示,這門技藝起源於他的外祖父,經過三代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高峰的時候,台北市應該佔了90%的市場,全省大概佔了80%。」他回憶起民國50年代港式茶樓盛行的年代,蒸籠訂單一次就高達1000多個。

隨著時代發展與飲食文化的轉變,許多老餐廳陸續歇業,蒸籠的市場需求大幅減少。面對產業萎縮的挑戰,富山蒸籠仍保留不少忠實客戶,包括知名港式餐廳與傳統小吃店,都指定使用他們的手工蒸籠。

 

攝影/盧睿恩

 

手工製作 層層工序

製作蒸籠的過程繁複且需要細膩的技巧,每個步驟都需要精準的手法與長年累積的經驗。富山蒸籠的製作流程主要分為五大步驟:

首先是「破竹」,將竹子破成適當的寬度與厚度;其次「固定尺寸」,用夾具固定後鑽孔綁緊;再來「裹竹片」,一層層將竹片裹上,形成蒸籠主體;接著「打磨修整」,使用砂布機將多餘的部分磨平;最後「藤條固定」,製作蓋子,通常由三層竹片組成,中間夾一層紙張,讓蒸氣能適度排出。

蕭文清強調,富山蒸籠全程不使用膠水及漂白劑,保持竹材的原色及自然香氣。他拿出兩個蒸籠進行比較:「看起來一樣,但我們的厚度不透過來,綁緊就不會掉。大陸貨一掉就兩截,而我們台灣的蒸籠飽滿充實,全部都是實體的,沒有偷工減料。一分錢就一分貨,沒有白吃午餐。」

 

攝影/盧睿恩

 

市場萎縮 傳統技藝面臨挑戰

在講求效率與低成本的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富山蒸籠對手工製作工藝的堅持顯得更加難能可貴。蕭文清表示,他們不僅製作傳統蒸籠,也開發不同尺寸的客製化商品,希望家家戶戶都能使用優質的蒸籠。

「要征服一個客戶的心,就是要拿出最好的材料,踏實的功夫。」蕭文清說,他們家能夠傳承百年以上,靠的就是誠信與真材實料。「每當客人來買的時候,就是對我們一個肯定,我們才會繼續經營下去。其實已經真的撐不住,老實講。」

他坦言,面對市場的變化與經營的困難,富山蒸籠仍以買家的心態來做生意,期盼更多人能夠理解和支持這項傳統技藝。

富山蒸籠是台灣無數傳統技藝的縮影。他們默默守著手藝與初心,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份熱情與堅持。在經濟效益與傳統工藝的拉扯中,富山蒸籠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工匠精神」的真正含義,也提醒著現代社會,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全社會的重視與支持。

淡江新聞 李子瑞 盧睿恩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蒸籠製作技藝《蒸蒸日上》教育局教育多媒體20200901

曾製作全台最大手工蒸籠!七十年老手藝 富山蒸籠  20170403

更多報導請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