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新地標 淡江大橋紀實

子倩 馬

, SURROUND環境經營

世界級地標的誕生

預計明年5月正式通車的淡江大橋,在2025年入選CNN全球11大重要建築,由國際知名建築師Zaha Hadid設計,並在建造中首次導入國際鋼構與施工技術,成為北台灣新地標。

交通部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段長鄭閔中說明,在主橋塔的一個中間設置的七根的HFR,當地震來到七級以上的時候,會開始變成一個阻尼,有消能的作用,為了達到120年的一個耐久性,針對50公里的一個範圍調查歷年的地震的數據。抗風的部分 ,橋面上可以抵抗16級,橋塔上面可以抵抗17級,這樣的結果符合未來不管受到颱風,或者是受到相關東北季風的影響,整座橋都還是一個安全的狀況,所以整個抗震跟抗風當初就有這樣的考量。

 

 

環境與工程的融合

淡江大橋獨特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結構,相較於傳統雙塔結構需在河中設置兩根橋墩,僅以一根主塔支撐全橋,從規劃到施工,都進行精密的生態監測讓工程與自然共存。

交通部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段長鄭閔中說,針對三個研究案,第一個就是針對鳥類的巢位去做一個研究,第二個針對挖仔尾溼地的底棲生物,第三個就是候鳥飛行的部分。大概有75%的水鳥,牠是在主橋的範圍外面,還有25%左右是在主橋,生態研究的團隊也有在做溝通,未來通車的時候要不要設置一些設施,警示牠們不要飛到我們整個行車範圍內。底棲生物的部分,從歷年的數據可以發現,一些蟹類的變化,還有紅樹林調查資料,都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況,所以基本上,整個施工過程對於說整個當地的生態的影響是相當的輕微。

 

30年困境與挑戰突破

普通超大型橋樑從招標到完工平均約15年左右,但淡江大橋則花費了將近30年的時間,堪稱台灣最久也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鄭閔中段長表示單塔不對稱的斜張橋,在發包的時候歷經了七次流標,在設計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這種橋型在國內沒有經驗。在103年的時候,行政院才核定這個計畫,108年到現在114年,這6年以來的一個施工,主要就是國際情勢的影響包含Covid-19、烏俄戰爭、或天候的影響,也是在這幾年一一去克服。

 

一座橋 連結五個未來

歷經漫長工時的淡江大橋將改變大台北地區的交通格局。預計可紓解關渡大橋三成,台二乙竹圍段17%的車流量,有效解決長期壅塞問題。不僅如此,對於淡海新市鎮的居民而言,未來前往桃園機場時間約減少40到50分鐘。此外,淡江大橋可同時容納輕軌、公車、汽車、機車與自行車,打造便捷又多元的交通橋樑。
 

 

民眾說蓋了這個淡江大橋,讓淡水跟住在大園、桃園的居民兩方面的交通非常的方便,因為它讓住在淡水的居往外的交通多了一個選擇性,也疏散了在尖峰時間的交通問題。

周遭攤販期許並表示開店已經三十幾年了,希望交通便利,遊客多一點,對生意比較照顧一點。

縱然淡江大橋帶來的效益不勝枚舉,然而,大橋尚未正式通車,未來實際成效仍受多重變數影響,唯有通車後的實際運作,才能體現這座橋樑的最終價值。

淡江新聞 馬子倩 劉依淳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力與美的結合—淡江大橋的特點 

建造困難差點改設計 淡江大橋完成不可能任務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