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行林立的榮景時代
永樂市場在六〇年代到七〇年代是全台紡織業的重鎮,最鼎盛時期擁有數百間布行,大量的成衣廠都在這裡採購布料。
永樂市場幹事吳明憲表示,那時候台灣算是世界數一數二,以前學生制服襯衫的布,布行就有做三四百個顏色,每個顏色有上千碼,布行就做好在等成衣廠來購買。

攝影/于佑欣
不過,隨著八〇年代到九〇年代台灣勞工成本上升,大量成衣產業陸續外移至東南亞,本土產業受到影響,有一些布行開始決定轉型。
當布行遇上網路時代
年輕一代的布行經營者,選擇用新的方式延續傳統。佑鎰布行的老闆謝驛信是少數的布二代,他看準網路時代的消費趨勢,率先投入電商通路。
佑鎰布行老闆謝驛信覺得電商的出現其實就是多一個通路,也是消費型態的改變,因為智慧型手機出現,大家注意力停留手機上面的時間變多了,願意走出來的人也變少了,所以他很早就做電商,民眾可以來現場買也可以在網路找到他們。
謝驛信發現近年來台灣棒球盛行,進而跟上潮流,推出了系列商品,並根據不同節日而準備不同風格的布料,更有客製化服務,讓顧客做出屬於於自己的商品。
佑鎰布行老闆謝驛信發覺現在的人都喜歡貓狗兔子,再來又出現了一些主題式的,像這幾年台灣棒球都打得不錯,就做棒球主題的台灣棒球team taiwan圖案,現在有創意的人蠻多的,所以他們有的人會自己畫圖下單,說他要印這個圖案。

攝影/于佑欣
一布一布 延續未來
客製化商品讓佑鎰布行在疫情後的生意活躍了起來,讓更多人注意到傳統布行的新面貌。布行的興衰反映了產業變遷,也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從跟上潮流推出當季布料,到結合節慶與流行文化,年輕一代用創意讓傳統產業被更多人看見。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像謝驛信一樣的布二代,持續在布料之間,織出屬於他們的新時代故事。

攝影/于佑欣
淡江新聞 林羿錚 于佑欣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