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謝兆騏
每天奉獻心力照顧孩子,從照顧生活起居到哄孩子入睡,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他可托育人員的待遇卻讓人捉襟見肘。根據統計,台灣照顧0~2歲幼兒的托育人員平均薪資落在3萬7,而安親班課輔老師落在5萬2,顯示出托育人員薪資明顯偏低,與其付出的專業不成正比。
攝影/謝兆騏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幼保系副教授段慧瑩表示,學生剛畢業,可以到幼兒園去,可以到所謂的安親班去,可以從事的工作非常的多,為什麼要到托嬰中心去呢﹖進去托嬰中心的薪水是低的,受到的壓力是高的,家長的不信任更是,會時時刻刻有監視器在看著。

攝影/謝兆騏
低薪、高壓、缺乏信任的工作環境,更讓許多托育人員對自己的崗位感到灰心。
新北托嬰協會創會會長李姵儀表示,家長對於孩子送到托育中心來,有可能會面臨到抓傷、咬傷的這些自己照顧也會受到的傷,可是送來托育中心,卻希望這些事情都不可以發生。他覺得這對托育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除了托育中心的壓力,居家保母也同樣面臨各種挑戰,承擔著照顧幼兒的責任,同時還要面對社會的期待與眼光。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專員張承宇表示,100個保母裡面,99個保母都是很棒,很認真、很愛小孩的,可是只要有其中一個可能發生不當對待的案件,全社會就會以100個裡面的其中一個保母當作是保母的形象,對那些從業人員其實也比較心寒。這個社會對於這個職業,有沒有把它視作是一個專業﹖其實托育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攝影/謝兆騏
來自各方的壓力,讓年輕人對從事托育工作感到卻步。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統計指出,2024年六都投入居家托育人員的比例,以50歲以上保母居多,尤其以台北市78%最為嚴重,顯示出擁有相關學歷的年輕人才不踴躍投入托育市場的現況。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專員張承宇表示,現在托育專業人員的人力資源是有一個缺口在,現在看起來還好,是因為那些資深的保母都還撐著,可是等他們都退休之後,造成這種人力斷層,那個結果不堪設想。
各界壓力與年輕人才投入不足,讓托育現場面臨潛在風險,也限制了托育人員的工作量能與托育品質。

攝影/謝兆騏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專員張承宇表示,當初會有這個收托人數的限制,就是發生一起案件,當初有一個保母,她同時收托很多個兩歲以下的小孩,有一個孩子,就是讓他趴睡,因為嗆奶送醫,很不幸的,同時又有另外一個孩子接觸到滑鼠的電線,不知道為什麼纏繞到他的脖子窒息,一個晚上就有兩個孩子發生不幸的事情,那時候就引發社會很大的討論,所以之後才會有收托人數上限的制定。
政府設置了保母收托幼兒的人數上限,並透過訪視輔導員負責監督保母的收托情形。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專員張承宇表示,要抓到違規不容易,一個訪員可能要負責50個保母,其實很多,雖然知道他違規,會做加強訪視,但很多違規最後都會變成是輔導改善,只要改善期間過了,之後再違規又是重新計算,等於是船過水無痕又沒事了。
因此,許多單位開始提倡計點制,強調只要一發現托育人員超收,就會開始累積計點,期盼能完善托育人員的退場機制。
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托育部研發專員張承宇表示,一個人如果持續違規的話,已經顯示他不適任了,那每一次都要算數。目前立法院在審查兒童托育服務法裡面,是有把記點制的精神納入的。未來如果兒童托育服務法要實施記點制的話,相信這個退場機制會比現在的規範更為完整。
從薪資待遇到退場機制,托育環境的改革迫在眉睫。如果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在更安全、更有品質的環境中成長,從今天開始,便試著去理解與支持,那些默默守護孩子、用愛支撐社會的托育人員。

攝影/謝兆騏
延伸閱讀:
公視P#新聞實驗室|合格≠安全 頻傳保母虐童,我們的托育制度怎麼了?
鏡新聞調查報|高壓、低薪、職災多「難護嬰」 托育人員用愛支撐的苦與難無人知曉|被沒收的「無聲」人權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