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到智慧的垃圾轉型

意雯 黃

, SURROUND環境經營

根據環保署統計,2023年台灣總垃圾量超過3,200萬公噸,一般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量為600萬公噸,回收率僅達到58%。大量未回收的廢棄物進入掩埋場、焚化爐,甚至流入海洋,造成大量環境汙染,雖然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政策並可依法開罰。然而,這對上班族與學生而言,仍受限於固定清運時段,倒垃圾反而成為一項日常壓力。有部分民眾表示,希望有像社區型的垃圾回收站,會有定期的垃圾車過來清收,或假設今天在外面玩,但是又想要倒垃圾的話,就可能要趕回來。

 

攝影/陳偉樂

 

智慧化解決垃圾清運問題

iTrash 執行長劉涵宇發現此現象,在2014年開始推動智慧垃圾回收系統,推出24小時服務的智慧回收站,透過感應卡片與雲端系統整合,以重量計費的方式,讓民眾可隨時投放垃圾與回收物。她也表示,倒垃圾這件事情會有很多的爭議跟問題產生,民眾沒有辦法回去,就沒辦法丟垃圾,大家都在那邊排隊等丟垃圾,垃圾車慢慢走,交通堵塞製造了很大量的二氧化碳。因為母公司本身就是做所有有關垃圾儲存相關設備的公司,所以是在100年的時候就開始研發iTrash的計畫。

記者也實際到台北市某一處iTrash智慧回收站的據點進行使用,如果要丟垃圾,第一步先將悠遊卡插入機台內,畫面餘額顯示超過一百元後,第二步,就可以將垃圾投入垃圾桶內。且這裡主打24小時開放,讓民眾不用定時定點的等垃圾車。

 

攝影/ 陳偉樂

 

智慧回收機的困境

目前全台iTrash共有16個服務站,主要集中在台北內湖與新北地區。由於當地聚集較多年輕人和上班族,因忙於通勤而錯過倒垃圾時間,希望透過智慧垃圾回收系統提升垃圾處理的便利性,但如今使用率卻不如預期。大多民眾皆表示不知道、有聽過,但是不太了解或是習慣自己丟垃圾了。

 

攝影/陳偉樂

 

科技是優化的關鍵數據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則表示,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不同的垃圾回收的型態,以垃圾回收的話,比較重要的是人的使用經驗,這個人、機關係,其實是一個行為模式的磨合,如果背後數據能夠算出來,科技能夠幫我們偵測跟調配,一步一步讓它優化,那機器就可以幫助我們把這個事情做好。

科技進入生活,讓垃圾處理變得更智慧,但從設備設置到民眾使用,仍需要時間與政策配合,若臺灣能善用數據分析與優化系統,未來有機會讓智慧化環保管理擴及更多地區,真正融入民眾生活。

淡江新聞 黃意雯 張祐榆 陳偉樂 徐雅玲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上班族救星來了!iTrash智慧垃圾桶丟垃圾免苦等更輕鬆

垃圾車追不到?無人垃圾回收站iTrash導入家樂福,帶悠遊卡隨時都能倒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