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裡的綠色寶物

攝影/黃昱綺

 

海洋裡的農夫

在台灣種植產業中,常見的有稻米、茶葉,但在嘉義有人利用我國靠海優勢,種植著一種不起眼卻珍貴的海洋蔬菜。

現在養海藻的蔡恭和,他描述當時的情況:「那時候剛開始做工作室,前面的三五年都還在養蛤蜊,養蛤蜊的收成就是因為水不好,我父親在養也沒有養得很好,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說,用最簡單的方式去養海藻。海藻可以淨化水質,讓那個水質更乾淨、清澈。因為我的隔壁池都是養魚的,它們的水位都是我的兩倍到三倍高,這些水又加上了海藻的去吸收都會很乾淨,所以它是製造氧氣,又是一個水循環很好的一個作物。」

 

攝影/黃昱綺

 

小海藻也有大作用

海藻具備優異的水質淨化能力以外,在養殖過程中亦極少依賴水車運轉,大幅降低能源消耗,真正落實低碳、低電的環保目標,也能透過固碳作用去有效地減緩地球暖化。

淡江大學化學系陳曜鴻教授說明海藻除了光合作用之外,還可以捕捉碳酸根跟碳酸氫根,如果要行光合作用,比較深的海水,光線的透光率會比較低,所以海藻為了生存下去,它的光合作用的效率就會比陸生植物還要高一些,生活在更深一點的海水裡面的藻類,捕捉了這些碳之後,它就沉積在深海裡面,就不會再浮出來,代表說這些碳就被封存在海底。

而海藻養殖,不僅讓蔡恭和家中漁場有了起色,更成為他一生的重要動力,蔡恭和說:「大家會覺得海藻是夕陽產業,夕陽產業要再把它做轉型成可以拿去賣,一年換算下來,可能大概15萬上下的營收,這樣子太不划算了,所以我就試著,要去找新的出路這樣子,後來才開始慢慢往那個伴手禮跟餐飲的方式,去做多元的一些觸及跟開發。」

海藻透過重複的洗曬之後會褪色,隨著顏色的褪掉,原本的腥味就會慢慢的淡掉到沒有,未來去開發的時候蔡恭和會依照不同的味道,去找到適合添加的原物料,譬如說像要做精釀啤酒,蔡恭和會拿第九次的海藻去煮出來,變成有膠質之後再拿去釀酒。

 

攝影/黃昱綺

 

永續產業的未來

當一個產業的未來需要更多力量推動時,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或市場的問題,獲得各界的關注與支持,無疑將成為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蔡恭和深感體悟訴說著:「現在比較困難的就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努力,我也希望就是,譬如說公部門的協力,或有更多公司的加入,更多團體的關注,讓這個海藻產業它可以就是真的留住。」

淡江新聞 馮璽恩 黃昱綺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勇闖海藻的偉大航道 蔡恭和從溼地保育到六級產業,把少數變多數

環境災難新解方?海藻在漁業、養分循環和減碳效益高達5千億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