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木頭 重燃生命之光

台灣每年丟棄的大型傢俱高達80萬件,總量超過70萬公噸,其中大部分最終進入掩埋場或焚化爐,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然而,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棄物並不一定只能成為垃圾。

 

減少浪費 舊物找到新歸宿

2016年,仍是大學生的楊大廣在淨灘時發現大量無法撿完的垃圾,於是產生靈感,在畢業製作中運用廢棄物打造出一部獨特的環保車,意外開啟對廢棄物改造的興趣。

當時團隊利用廢棄物製作了一台攤車,將不需要的物品放在上面,推往校園各個角落,收集並交換他人不再使用的物品。透過這樣的方式,傳達這些被丟棄的物品其實蘊含著故事與意義。

 

興趣到職業 從客製化開始

從一開始只是為了省錢,將畢業製作的剩餘材料製作成家具,到後來投入廢棄物再生創作,並且開啟客製化傢具服務,用系統化的方式,讓每塊木頭都能被完善利用。

有些顧客偏好舊木料,會直接前來挑選,因此需要一套高效率的歸納方式。為了有效利用材料,大型木料被放置在後方,中型木料安排在中間,而最小且零散的則擺放在前方。

 

經驗淬鍊出精準的判斷力

不是所有舊物都能做成二創商品,經手了上百件廢棄物,這些經驗也讓楊大廣對廢棄物的判斷十分孰悉。

 

 

楊大廣說,市面上的木製產品通常都會上漆,這類木材大多仍可使用。若是未經上漆的木材,從淡黃色轉變為深咖啡色時,仍具使用價值;但當顏色變為白色並完全氧化後,便無法再利用。

 

結合多元素材 賦予廢物新生

除了木製作品之外,各種廢棄物也被結合運用,轉化為再生街道家具、展覽裝置藝術,甚至與慈濟惜福屋合作,協助改造貨架空間,讓廢棄物重獲新生,融入城市風景。

民間常見的素材,如大賣場的手推車、辦桌用的剪刀腳、角鋼或棧板等元素,成為廢棄物改造的靈感來源。這類改造主題充滿趣味性,因此相關創作持續發展。

 

 

廢物救星 為永續而生

從最初的玩樂心態到規模化工廠的建立,廢棄物持續被一件件改造,這份堅持從未停歇。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成為核心目標,而「廢物救星」的最終使命,正是有一天不再需要存在,當所有廢棄物都被妥善利用,拯救的概念也將隨之消失。

 

 

淡江新聞 范瑀庭 何詠榆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從我們的生活開始,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廢物救星-楊大廣】

「救」物翻新 廢棄物化身客製化家具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