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一項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棋類,是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的遊戲。然而在台灣卻未能成為受重視的專業運動,甚至在世界象棋錦標賽這類國際賽事中,台灣的表現也一直不理想。

潛力棋手需自力更生
象棋不同於其他體育項目,並不受限於體能,這使得它具有很大的推廣潛力,甚至可以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只是目前在台灣,都靠著愛象棋的人自我摸索。葛振衣,從八歲開始對象棋感興趣,他的啟蒙老師就是高段棋士的父親葛芳譚。葛振衣回憶道:「第一次接觸象棋是小學二年級,就是都跟同學一起玩。爸爸對我來講是一開始大概到五段的過程,因為如果說自己學,或者說沒有老師教你,你可能會走上就不是那麼快速進步的道路。」

冉冉升起的象棋新星
但真正讓他發現自己的潛力,是在2016年的健祥盃中,十六歲的他對戰多位高段棋士。他分享了當時的情況:「那是紀念一個台灣已故的老棋王陳健祥而辦的邀請賽,我記得是30位整,有八段,大多數是七段吧!有邀請一些中部的在地民手,當時比賽覺得很不可思議,也沒想過這種可能。本來想說就是出來,領領車馬費、練練棋回家睡覺,突然第二名就感覺像是撿到寶,過程中當然也是很有收穫,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戰勝八段棋手,還一次戰勝兩位很驚喜,發現自己其實可以下得比我預期中還要更好的那種感覺,很有成就感。」

葛振衣以五段擊退八段,讓他開始邁向國際賽事,尤其在2017年代表台灣參加馬來西亞的「勝記盃」,獲得青少年組世界冠軍,由此成績繁星申請進入清華大學就讀。

亞洲各國推動象棋 台灣卻還無聲
但心酸的是,比起中國、越南、香港等國積極推廣象棋、設立官方棋院,甚至將象棋納入學校的必修課程。這些國家的選手,有政府資源做靠山,讓台灣選手就像在風雨中獨自前行的苦行僧。
哈佛棋苑老師陳宏倚就表示:「我覺得說實在話,台灣的資源政府投入資源蠻少的,相對中國那邊,比如說他們有所謂智力運動,智力運動會把象棋、西洋棋、圍棋,那個都可以當作一種運動比賽,可是台灣這方面資源也挺少的,現在大部分都是民間在辦比賽,我所知道的是沒有什麼官方棋院,政府沒有。」
另外來自明道中學退休的老師王培材也指出:「當老師的過程中,有跟同事下棋,慢慢對象棋產生比較有興趣。其實象棋是很好的運動,也是一個訓練腦筋的思維,但是台灣推廣得太少了。所以在國中、高中,你很少聽到有象棋社,圍棋社也很少。其實這兩個對我們思維來講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在理工方面的話,其實它可以多元的思考。」

需要的是政府的那雙手
再怎麼愛下棋也不能當飯吃,許多年輕棋手最終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葛振衣還幸運地能以教棋為生,但有些高段棋手甚至只能去工廠當工人。
台灣第一位女子七段棋士的彭柔安說:「因為我現在工作了,工作跟下棋很難達到一個平衡,亞運前,我們有去亞運的培訓,那時候我們是職業棋士,就是我們政府有執行給我們訓練,我們就是專心訓練就好。那一年對我來說,我覺得是我進步成長最快的一段期間,大概不到一年吧!但是我覺得我進步的幅度非常大,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職業的話,台灣的象棋應該可以在國際上再前進一點。」

新一代棋手的希望
每兩年世界象棋錦標賽的戰鼓都會響起,只是台灣缺的是國手。盧政澔,這位15歲的國三少年棋手,展現出強大的潛力,他希望台灣能更加重視象棋:「其實現在台灣象棋還算是,剛剛開始發展,就是比較少人接觸到這個東西,那就是年輕一代吧!就是我們這些國中、高中生、或從國小開始培養這個興趣,或者到時候可能變成奧運、亞運這些金牌,當然政府的重視也是很重要的。」
而對於25歲的葛振衣而言,象棋的未來依然充滿憧憬:「就是為國爭光嘛!然後打破了近20年的紀錄,但是對我自己個人來講的話,那我覺得就是一個短暫的里程碑,這應該不會是我這輩子的最高點。」

不僅如此,在象棋訓練班中,一名四年級的國小學生也表達了他的夢想,卓同學說:「如果我繼續努力的話,我應該會有20%會想要成為全世界、台灣的棋王。」
雖然台灣象棋面臨諸多挑戰,但這些年輕棋手的努力與抱負,無疑給予了這項運動新的希望。而要讓象棋在台灣再度崛起,政府與社會的支持將是關鍵。希望未來能夠見證更多像葛振衣、盧政澔一樣的棋手,走向國際賽場,展現台灣的象棋實力。
淡江新聞 蘇怡如 莫翔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