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傳承 跨百年的龍鳳獅

龍鳳獅的起源

創始於光緒年間的龍鳳獅,是早期的迎神賽會與民俗體育活動,陣形與色彩伴隨著歷史的演變,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根據吳登興的介紹,早期的獅頭顏色以綠色、藍綠色或藍色為主,選擇較為單一。直到後期,才逐漸出現五顏六色、色彩繽紛的獅頭設計。舞獅的起源亦與歷史背景密切相關,當時為了反清,民間將「青獅」作為象徵,借由攻打獅頭來發洩情緒與抗議,象徵性地表達對清朝政權的不滿,進而形成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

 

攝影/黃紫茵

 

堅守傳統的技藝傳人

在快節奏的時代,這項傳統技藝正悄悄消失,吳登興卻仍堅持用雙手與信念,守護著這項百年傳統。

吳登興自4歲便開始接觸舞獅與武術,至今已從事教學超過28年,持續傳授龍鳳獅的技藝。這種表演形式結合龍、鳳與多隻獅子共同演出,加上獨具韻味的鑼鼓配樂,展現出濃烈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張力。整體演繹不僅是視覺與聽覺的饗宴,更是一場文化精神的傳達。

 

攝影/黃紫茵

 

半生磨一藝

要舞出出色的龍鳳獅,需仰賴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每一場演出,都是長期鍛鍊與歷練的結晶。

在過去,師父或藝師的教學方式多半缺乏系統性與規劃,習藝者往往需耗費半生光陰,方能真正掌握其中奧義。台灣的舞獅演出以儀式性為主,龍鳳獅陣的表演套路包括「追星趕斗」、「天地交泰」、「探柱」、「開五行」、「大小門」等,這些傳統流程常以輪番方式演出,不僅展現肢體技巧,也蘊含濃厚的宗教與文化意涵。

 

師徒情未變 學徒心已遠

在往昔,學生們對學習龍鳳獅充滿熱情,但老師卻不輕易教授;然而現在,老師們願意傳授這些技藝,卻發現孩子們對此興趣缺乏,這也與臺灣現代少子化有關,讓傳承的挑戰愈加嚴峻。

因此,教學方式不得不做出調整。在學校推廣時,吳登興會根據孩子的身體素質和耐力進行訓練,幫他們選擇最合適的角色來教學,透過客製化學習,也讓孩子們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攝影/黃紫茵

 

從偏鄉到全國 孩子們的舞獅夢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們發揮自己的特長闖出一片天,即便身處偏鄉,他們的光芒依然閃耀全國。

雲林縣飛沙國小的學生們,在今年3月17日至18日,參加了全國中華盃舞龍舞獅比賽,並成功奪得國小組的冠軍,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實力與努力。

 

用心傳承 喚醒記憶

回顧過去,吳登興想起一次在高雄的難忘經歷。當時,一位年長的觀眾紅著眼眶說:「這是我小時候看到的表演,但再也沒看過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也更加堅定了傳承這項技藝的決心。他表示,不希望這些傳統技藝往後只能在記憶中尋找,那將是一個巨大的遺憾。趁現在龍鳳獅依然充滿生命力的當下,吳登興將繼續堅守崗位,讓更多人能夠體驗與欣賞。

淡江新聞 黃紫茵 許寧恩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北港龍鳳獅有小小傳人 製作工法相傳三百年

台灣瑰寶‧世界唯一 龍鳳獅文化保存者──吳登興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