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鄭瑀婕
戲偶成型的工藝之路
戲偶,不僅是表演的道具,更是臺灣文化的底蘊。一尊戲偶的誕生,從建模開始,便決定了角色的神韻,這一過程往往需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力。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做完的頭型表面會有層紋線,要盡可能把它打磨到光滑,一顆偶頭如果要把它打磨到可以上色的狀態,要持續蠻久的,可能大概要一到兩天的時間。
雛型出來後,還需一筆一畫勾勒五官細節,角色能否生動的成敗就在一瞬間,擁有色彩的角色,穿上屬於它的服裝,一個活靈活現的戲偶就出現在我們眼前。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從事製偶工作大概有二十年的時間,大概在國小一二年級的時候,就發現對偶很有興趣,以前小時候沒有材料,所以都是拿一些資源回收的東西來創作,把它割成剪影的樣子,然後把它釘在一起,關節就可以動,那是他第一個製作的戲偶。
攝影/鄭瑀婕
製偶歷程的坎坷與堅持
提起戲偶,許幃泓總是洋溢著笑容,話語裡更流露出對戲偶的滿腔熱愛,可事實上,他選的這條路並不那麼好走。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那時候做的偶其實都蠻大,要用很多空間去堆材料,因為家裡蠻小的,所以那時候有鬧一些革命,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家的狀況是烏煙瘴氣,覺得蠻對不起家人的,因為那個時候那個居住環境真的很差很差,全家人都站在廚房吃飯,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活動的空間。
就算吃飯沒有落腳的地方,許幃泓也從未放棄。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在那個時候成長的環境,台灣在戲偶的製作沒有什麼資訊,那時候很想要研究偶是怎麼做的,所以他會把電視台,或者是一些公司的吉祥物接回來清洗,就是做這種清洗維修的工作,然後同時去看一下他們怎麼製作的,人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它那個火苗就是會一直在心裡面,就在我心中,就是很喜歡,對這個東西很有興趣。
攝影/鄭瑀婕
自我摸索 琢磨出獨到心得
靠著自學,他不僅克服了資源缺乏的困境,更研究出一套自己的製偶心得。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在製作戲偶的時候,很多好看與不好看可能是跟線條有關,可以看到早期米奇米妮跟現在的就有很大的差異,像我們看頭部的尺寸,在早期可能是做比較大一點,現在的話,除了兩個同時縮小之外,還有可以看到像男生的鼻子可能就會大一點點,比較陽剛,女生的可能就是會小一點點,比較秀氣,這也是在製作男女生角色上給它的分別。
攝影/鄭瑀婕
熱情不熄 成就人生篇章
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許幃泓所製作的戲偶作品被世人看見並外銷多國。三十歲那年,成功進入上海迪士尼擔任木偶技師,精湛的工藝備受肯定,隔年更受邀加入百老匯獅子王音樂劇團。
製偶師許幃泓表示人生有很多清單,到迪士尼工作就是他的人生清單之一,他很享受那個製作過程,作品透過操偶師給予戲偶生命之後,戲偶活起來的那種感覺,那個東西在台上呈現那個生命力的時候,你會很有一種滿足,就是他很喜歡的事情,又做到了完成這樣子。
憑藉多年的自學與努力,許幃泓終於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更將台灣傳統技藝推向國際舞台,展現出戲偶藝術的獨特魅力。
淡江新聞 謝兆騏 鄭瑀婕 採訪報導
攝影/鄭瑀婕
延伸閱讀:
今周刊|愛做夢又怎樣? 他靠自學登上國際舞台成為迪士尼音樂劇《獅子王》第一位台籍製偶師!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