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蔬菜 農業未來的新選擇

攝影/黃紫茵

 

水耕栽培應對氣候挑戰

面對氣候變遷、土地退化與水資源短缺等挑戰,傳統農業正逐漸失去優勢,水耕栽培因其節水、高效率及可控環境等特性,成為備受關注的替代方案。

日光蔬活農場負責人周慶安指出,水耕種植不依賴土壤,透過水與營養液供應植物所需養分,生產週期短、產量高,葉菜類作物四至六週即可採收,產量甚至可達傳統農法的十倍。此外,水耕多在溫室內進行,病蟲害風險低,用水量更比傳統栽培減少九成,展現出在糧食危機下的發展潛力。

 

攝影/黃紫茵

 

水耕栽培的高效管理與技術限制

隨著水耕技術持續進步,日光蔬活農場也導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系統,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負責人周慶安表示,養液系統現已能自動偵測並補充所需養分,並透過AI辨識技術,及早發現作物可能出現的營養缺乏或病蟲害情況,預先警示農場人員進行防治,整體可節省約兩至三成的人力。不過,他也指出,水耕系統雖具高效率與節資源等優勢,但仍面臨設施投入成本高、技術門檻高及對電力穩定性要求高等挑戰。此外,並非所有蔬菜品種都適合以水耕方式種植,仍需因應作物特性進行選擇與調整。

 

攝影/黃紫茵

 

水耕技術為糧食安全開闢新道路

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的挑戰,水耕技術雖仍面臨設備成本高、技術門檻高與對電力穩定性的要求,但其具備可控環境與高密度、節能生產等優勢,正逐步為糧食安全開闢新道路。在颱風頻繁的台灣,結合溫室的陽光型水耕栽培,有望實現全年穩定供應。隨著農業技術持續進步,水耕系統的高效率與節水特性,也被視為應對糧食危機的具體解方。展望未來,隨著自動化與 AI 技術的導入,無人化蔬菜農場更有機會成為兼顧糧食安全與永續生活的新型農業模式。

淡江新聞 湯巧安 黃紫茵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全聯揭秘「博士級生菜」產地 花一半時間就能種出無農藥、無土味的美味蔬菜

不吃土只喝水!深水式水耕蔬菜生長快 產能為土耕10倍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