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是希望還是限制

楚尹 陳

, CARE人文關懷

攝影/宋琪

 

在台灣,產房裡出現的「高齡準媽媽」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已超過33歲,40歲以上當媽媽的女性人數在過去十年間更成長了一倍。這些女性往往歷經漫長等待與抉擇,才決定抓住最後的生育可能。

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數量與品質同步下降,使得懷孕這條路變得更加艱辛。對許多高齡女性而言,即使醫療科技持續進步,也難以逆轉生理時鐘的限制。蔡鋒博醫師:「卵子的品質會隨著年紀增加而變差,也是我們目前在醫學上很難克服的一個天花板。」

 

醫界面對年齡天花板

蔡鋒博醫師分享了一位60多歲女性的案例。她已停經12年,子宮萎縮,需透過賀爾蒙治療才能進行試管受孕。他坦言,或許未來20年內,誘導式幹細胞(IPS)技術有機會突破這道「卵子老化」的天花板,但目前為止,仍無法完全改變自然生育的年齡限制。

 

攝影/宋琪

 

科技超前 法律落後

即便技術不斷突破,制度與法律卻難以跟上變革。《人工生殖法》明訂:僅限合法異性婚姻關係的夫妻,才能接受人工生殖技術。這項規定讓單身女性與同性伴侶,即使擁有良好的生育條件,也無法在台灣境內進行人工受孕。

蔡醫師也曾將病人的胚胎送往美國加州的生殖中心,透過代孕實現生育願望。他指出,美國將人工生殖視為商業行為,制度彈性較大;反觀台灣,則以倫理出發,強調保護家庭價值與試管寶寶的福祉。

 

攝影/宋琪

 

醫界呼籲與時俱進

面對一群「能生、想生、也有能力生」的女性,醫師卻因法規限制無法施以援手,蔡鋒博醫師呼籲政府正視這群人的需求。他認為應考慮放寬補助條件與適用對象,讓制度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逐步放寬人工生殖的適用對象。而台灣,由於道德、倫理與社會觀念等多重考量,制度仍顯保守。在「保護」與「限制」之間,該如何找到平衡點,讓人工生殖在健全法制下,成為每一位想孕者都能選擇的醫療途徑,成了當前不可迴避的課題。

淡江新聞 陳楚尹 宋琪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已逝獨子三允杯再把孩子生回來 博元婦產科用試管嬰兒幫續前緣

搶救生育率 博元婦產科貼心設計「零支出」試管嬰兒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