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仔布到零廢 時尚也能永續

牛仔褲的隱形負擔

牛仔褲是多數人衣櫃中的基本款,兼具實穿與百搭特性,卻也對環境帶來不小負擔。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時尚產業每年產生約10%德全球碳排放,其中牛仔褲的製程平均耗水達2,000加侖,成為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減少資源浪費與生態衝擊,回收再利用牛仔布已成為永續時尚的重要實踐方式。然而,牛仔布的再生過程並不單純,仍面臨多項挑戰與限制。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詹宗佑指出,許多市售服飾其實是由混紡材質製成,並非單一纖維組成。若材質為純聚酯,可透過回收技術還原為原料並重新製成纖維。然而,為了提升穿著的舒適性,設計上常會添加如彈性纖維等成分。例如牛仔布料原以棉為主,但若加入化學合成的彈性纖維,便會因不同成分熔點不一而難以分離,進一步增加回收與再製的難度。

 

 

混紡之困 回收之難

面對混紡材質難以分離的技術瓶頸,國內已有回收再製工廠以手工拆解的方式,將原本無法機械分離的牛仔布料進行分類,並重新設計製成各式商品。

牛仔布裁縫師謝沂瑾表示,每條牛仔褲的狀態都不盡相同,因此難以採用機械化方式進行拆解,目前仍以純手工方式為主。整個流程需經過篩選、清洗、消毒、曝曬、殺菌及拆解等前置作業,通常就需耗費至少一天的時間。牛仔褲拆解後常呈現捲曲狀,必須徹底拆解,才能進一步用於製作包包或衣物等再生產品。

牛仔布裁縫師謝沂瑾起初所使用的多為一般市售布料,直到獲得Story Wear創辦人的青睞後,雙方開始合作,進一步將材料轉換為牛仔布,以更環保的方式延續布料生命,讓回收布料以全新面貌重獲新生。

 

 

回收再製 消費者的選擇

透過回收舊有牛仔布料,不僅能延長衣物壽命,也有效減少紡織廢棄物。然而,當這類永續嘗試逐步進入市場,民眾對回收再製商品的接受度仍不一。

部分民眾認為,選擇是否購買永續再生產品,主要取決於價格是否合理,以及款式是否符合個人偏好。在價格親民、設計符合期待的前提下,他們對此類商品普遍持開放態度。

 

 

永續與價格的平衡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詹宗佑指出,現今許多品牌在經營上都設有商業與永續目標,但在消費者層面,相關知識的普及仍有限。以台灣市場為例,大多數人仍以價格或性價比作為主要購物考量。他認為,若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能將永續納入評估標準,將有機會形成一股影響力,反過來推動品牌在源頭端做出改變。

時尚產業依然深植於多數人日常生活之中,而價格與實用性依舊是消費者選購時的首要考量。若永續能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購物標準,未來有望促使品牌從設計、生產端開始轉型。如何在追求風格與流行的同時實踐對環境的承諾,這場關於時尚與永續的拉鋸戰,仍在持續發展中。

淡江新聞 黃紫茵 陳楚尹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Levi’s攜手台灣永續服飾Story Wear &設計師詹宗佑,賦予回收丹寧百變時髦新樣貌

Story Wear「永續百貨」 完美結合「環保」、「時尚」、「社企」

更多媒體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