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人將咖啡視為生活必需品。根據財政部統計,2024年台灣的咖啡豆進口量高達5.3萬公噸,每年產生約130萬個咖啡豆麻布袋,面積相當於36個小巨蛋。那你知道,這些麻布袋最後會去哪裡嗎?
被忽略的麻布袋命運
蘆葦女力秘書長洪寧表示,他們從2018年便開始關注咖啡豆麻布袋的再生問題。在台灣咖啡消費日漸普及的同時,她們也思考是否能將關注擴及到這些豆袋的廢棄處理。咖啡從原產地運送過來時,包裝多使用麻布材質的咖啡豆袋,但這些袋子過去往往被直接焚燒,進一步增加碳排放。洪寧指出,其實這些豆袋是非常優良的材質,具備百分之百可分解於土壤的特性,因此非常值得被再利用與再設計。
攝影/馮璽恩
為了讓這些麻布袋不再成為一次性資源,「蘆葦女力」希望建立一套能真正達到零廢棄的再生系統,盡可能延長材料壽命。
咖啡豆袋的再生
洪寧提到,最早展開合作的是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對方透過自有物流系統,將回收的咖啡豆麻布袋配送給他們。收到後,團隊會先將豆袋拆解,並將袋邊的麻繩一一取下,再次收集與分類利用。這些麻布袋上常常印有各式各樣漂亮的圖騰,因此他們會與設計師或布藝師合作,依據圖騰特色設計成不同款式的包袋或商品。洪寧指出,每個麻布袋的材質、密度與顏色都不盡相同,因此會根據產品特性挑選合適的布料媒材。例如針對品牌「布蕾烯」,他們就會選擇較為厚實的麻布來製作。
洪寧說明,這些咖啡豆麻布袋在製成商品後,通常會留下許多餘布,例如小塊的布料就可以進一步加工成杯墊;而拆解下來的麻繩,經過整理捆綁後,則能設計成小吊飾。至於無法再製作商品的邊角料,他們則保留作為手作課程的教學材料。她強調,團隊的目標是朝「零廢棄」邁進,希望讓每一塊布、每一條線都能找到適合的去處,不被浪費。
攝影/馮璽恩
在麻布之間找回自己
在這套讓咖啡豆袋重獲新生的系統裡,不只材料得到了延續,人的生命歷程也悄悄改寫。許多曾陷入低潮的女性,透過加入這個循環再生的系統,成為推動永續的一份子。有人參與市集販售,有人負責設計與製作,也有人走進教室,成為手作課的講師。對她們來說,這不只是份工作,更是重新建立自信與價值的起點。
學員陳瑋岑分享,自己原本從事設計相關工作,直到約40歲結婚並育有孩子。然而產後無論是生活環境或身體狀態都產生了顯著變化,讓她對自己產生不少質疑與不安,也逐漸失去了對自我的喜愛。她坦言,突然離開職場讓她一度感到不適應。不過,在參加了「自畫像」課程後,她覺得這是一段有趣且有啟發的歷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她重新學習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並試著傾聽內心真正的需求。
洪寧表示,自己本身也是一位中高齡婦女,曾經歷過從全職媽媽轉為全職上班族的階段,因此對於不同人生階段與身份轉換下的女性處境深有體會。她指出,根據相關統計,有高達七成的全職媽媽感到自己被「困住」,多數女性為了照顧孩子,往往無暇投入其他社會參與,也難以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這樣的現象凸顯出家庭照顧與自我實現之間的矛盾與掙扎。
攝影/馮璽恩
人與物的第二次生命
從2018年開始,蘆葦女力已經減少了將近5000公斤的碳排量,也得到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度。透過麻布袋的再生,不只是減碳與環保,更讓許多婦女在縫線與剪裁中重新縫補人生的裂縫。在蘆葦女力的系統裡,物料被延續,生命也被看見。
洪寧強調,團隊始終重視「人與物的再生」這項核心理念。她表示,許多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材料,其實都蘊含再利用的可能性;同樣地,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被視為「廢人」。她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實踐,實現生命的再生與價值的重現。無論是人或物,只要經過重新定義與重新認識,都有機會展現出最具優勢與獨特性的那一面,進而被賦予新的力量與社會價值。
淡江新聞 陳儀善 馮璽恩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