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茭白筍走出永續農業路
蜜蜂是人類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昆蟲之一,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那麼人類四年後也將隨之滅亡。蜜蜂的重要性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不僅能確保糧食生產,還能維持生態多樣性,並深刻影響農業經濟。
位於新北市三芝區山邊的牧蜂農場,由第六代繼承人簡武諺經營。他最初從種植茭白筍起家,之後逐漸走上養蜂之路。簡武諺表示,過去農場本就從事養蜂與茭白筍種植,兩者的產期時間剛好不重疊,因此能相互配合。而選擇養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三芝地區有許多田地長期荒廢,農藥使用較少,反而成為適合蜜蜂生長的環境。這樣的條件讓養蜂人不需特意種花,蜜蜂便能自行採蜜,形成自然共生的良好循環。
攝影/陳儀善
蜂鷹來襲 養蜂遇阻
農場周圍時常可見東方蜂鷹的身影,這種猛禽的出現,對部分蜂農來說造成了不少困擾。
牧蜂農場第六代繼承人簡武諺指出,東方蜂鷹有時會闖入養蜂場,將蜂箱咬破,進而食用其中的蜂蜜與幼蟲。這讓一些蜂農感到困擾,認為蜂箱遭到破壞,蜜蜂受到影響,因此對蜂鷹感到厭惡,甚至會設置鳥踏或補鳥網以驅趕蜂鷹。然而,簡武諺也提到,蜂鷹數量若減少,便無法抑制虎頭蜂的繁殖,進而導致虎頭蜂數量上升,對蜜蜂造成更大威脅。
攝影/陳儀善
這些原本被視為「害鳥」的蜂鷹,其實是被《動物保育法》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簡武諺在一次與猛禽協會接觸的機會中,獲得新的觀察視角,理解到蜂鷹其實對維持農場生態平衡具有正面作用。
他說明,蜂鷹可分為留鳥與候鳥類型,只要掌握牠們出現的時機,進行適當的管理,就能有效減少牠們對蜂巢的破壞。而在蜂鷹準備遷徙的夏季,牠們會以虎頭蜂為主要食物。為了與蜂鷹建立良性互動,農場會在整理蜂巢時,將不需要的贅巢丟置戶外,提供蜂鷹足夠的食物來源,如此一來,蜂鷹便不再攻擊蜂箱,進而形成一種穩定、正向的生態循環。
攝影/陳儀善
打造生態友善的永續農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