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自己一個小地球

寧恩 許

, LIFE民生消費

生態瓶是一種環保又不用澆水的室內植物,小小的玻璃瓶就擁有一個完整的微型生態,就像是一顆小地球。它的前身是由英國外科醫生納撒尼爾.巴克沃德於1829年實驗發明的華德箱,原來透過玻璃密封瓶的水氣冷凝和蒸發的過程,可以保持環境溼度,讓瓶子裡的蕨類奇跡地發芽。這個發明影響了農業的傳播,因爲它可以在當時的長途運輸中保護植物,讓不同地區的農作物彼此交流。

 

生態瓶的奧秘

無論是選瓶子還是選植物都有一定講究,生態瓶的原理除了玻璃的瓶身可以讓陽光進入行光合作用以外,密閉的空間讓植物可以呼吸,其中當水分散發到空氣中,它會再凝結回瓶内,最後流入底部的隔水層,使生態瓶完成循環。因此在製作時底層越薄,植物生長的空間就越多。

生態瓶工作室助理賴怡帆示範生態瓶製作,在其中所使用的植物是網紋草、冷水花還有彈簧草。這種種植的方式非常簡單,只需要在青苔的表層找出一個位置,挖個小洞把植物種進去就完成了。這小巧的植栽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提供了陶冶身心的新選擇。

客人表示會來製作生態瓶主要是幫自己過生日,在手作生態瓶當中,她覺得除了在學習自己與自己相處以外,過程中非常自由、隨性,不會有其他人去拘束,這就是為什麼她要選擇手作產品,而不是去購買這些產品。她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選擇這個作品可以跟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接近這些大自然或許她可以找回自我。

 

攝影/游寳綸

 

延續蔬菜穩定 創造永續

每個玻璃瓶都象徵著一個有生命的小地球,而如今在地球上的人類卻過度開發,導致糧食危機在全球發生。要是生態瓶可以種植一些可食用蕨類,那麼未來大家是否能自己解決蔬菜需求呢?

生態瓶工作室負責人周彥志認為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它面積需要很大的空間,可能會是一個生態櫃。因為植物本身就是永續的代表,它會自己創造出它自己需要的東西,再去循環利用,同時讓植物的組織越來越龐大。在他看來生態瓶也許是未來環境變遷以後,人類可能要多加注意的事情。

 

攝影/許寧恩

 

未來創新課題

有著200年歷史的生態瓶,從當初的農業推手演變到現在的商業課程,如果我們能將它運用在未來危機,或許是日後值得探討的課題。

 

攝影/范瑀庭

 

淡江新聞 許寧恩 游寳綸 范瑀庭 採訪報導

 

延伸閲讀:

台灣新聞-推廣山林共生共好自製「生態瓶」超療癒認識大自然

蘋果新聞網-經營超療癒多肉植物Family生態缸一次擁有

更多報道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