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孩子 移工子女無聲的呼救

則勛 嚴

, CARE人文關懷

 

在臺灣,有一群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社會遺忘。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114年2月底,全臺外籍移工人數已突破82萬人,而每年約有700名移工新生兒的誕生,其中有四分之一無法取得國籍,然而這只是政府粗略計算,實際人數可能更甚統計人數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MiMi表示,移工他沒機會碰到自己同語言,然後同文化的同鄉人,只是一直賺錢養家,他就要犧牲他自己一輩子的青春,但是如果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透過網絡他交異性朋友,他也希望,我真的找到一個真命天子,我想在臺灣,我就建立一個家庭,所以孩子就變得越來越多。

關愛之家員工Daris表示,她一開始是移工,變成失聯移工的時候,其實都會很害怕,像是懷孕,然後如果真的沒有地方可以住,也不知道在哪裡就醫,畢竟是失聯移工很多是不敢去看醫生,對他們就是不懂,什麼都要跟著仲介安排。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MiMi表示,早期他們來這邊,就要借二十幾萬付仲介費,如果你是一個,居家看護工的話,就是說重大傷病的人他需要抱,那他就會說你懷孕你根本抱不動老人,雇主要跟你解約,你就回去吧!他如果回家的話,他負債二十幾萬,然後又懷孕帶著大肚子那家裡的人一定會很傷心,所以早期都選擇跑掉。

關愛之家員工Daris表示這個叫千千,然後他是在家裡生,沒有什麼出生證明,媽媽就是來不及去醫院她也是很少產檢,本來好像有預約想要去醫院,結果來不及,就已經生出來了,沒有出生證明,沒有寶寶手冊。

 

無國籍孩童在臺的生存困境

 

 

然而,像千千這樣的孩子,每天都在這個社會的角落悄悄誕生。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卻沒有「合法身分」,一出生就被排除在制度之外。那些對多數家庭來說理所當然的事,對千千和無數像他一樣的孩子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MiMi認為非本國籍的孩子在臺灣目前,我們政府沒有很好的配套,生活各方面都要包括健康權,兒童教育權跟居住權,但是目前這些孩子是沒有,因為他們是跟著媽媽的國籍走。一雙碗筷、一個床位對我來說,難不倒我,所以1997年,我們就開始,協助移民署協助警察,協助各個單位,包括民間組織,包括各個辦事處,照顧他們的國人,所以我們到現在,有25年以上的這個照顧經驗。監察院的人權委員會,他們很想改變,跑去印尼跟他們政府談說,你們輸入了這麼多的移工來,那他們又有那麼多的小孩,生了孩子以後,你們是不是媽媽不見了,協助把他們帶回來,帶孩子回去印尼這樣也是一個解套。

 

 

臺灣對移工新生兒的處置政策

當前臺灣對非本國籍兒童的處理方式,依據是否具有出生證明及母親是否持續失聯而定:若孩童有出生證明且母親未失聯,臺灣將與印尼在臺辦事處協調,安排孩童與母親於七至八歲時一同遣返回印尼,以利接受正規教育;若孩童有出生證明但母親持續失聯,則由臺方通報印尼辦事處協尋在印尼的親屬,若未尋獲親屬,孩童將被送至印尼育幼機構等待領養;若孩童無出生證明且母親持續失聯,則視為棄嬰,由地方社會局安置並公告六個月尋親,屆期仍無人認領者,將移交臺灣育幼院,進入等待領養程序。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MiMi表示上個禮拜一他們送了四個,印辦幫忙帶回去的,有八歲的小孩,有兩個七歲的小孩,還有一個六歲,所以這些都要回去讀書,否則會耽誤他。所以如果媽媽真的還是找不到,印辦也沒辦法一下帶走很多小孩,那是不是可以核發短期居留證,就一年一換,有了這個居留證,他們就可以去申請健保卡就可以看醫生 ,如果這些基本都做不到,都要看民間組織,這樣偷偷摸摸地去幫忙,那有一點點忽視這些孩子的生存權。

在眾多標籤與偏見之外,我們更該看見的是這些孩子真實存在的生命,他們的出生不是錯誤,而是呼喚社會善意與制度補位的提醒。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忘記,只要我們知道他在哪裡,他就值得一個未來。

關愛之家創辦人楊婕妤MiMi說:「我們小孩子現在每天看到我都,MiMi我愛你哦!每個小都會說,我愛你哦!」

淡江新聞 嚴則勛 林佳儀 戴上恩 林承翰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等了20年,失聯的媽媽還沒出現…」一文帶你看懂:移工「黑戶寶寶」問題在臺灣有多嚴重

讓光照進來照亮移工媽媽和黑戶寶寶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