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中港的堅持 竹南百年金紙行

昱喬 陳

, CARE人文關懷

信仰文化的延續與堅持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燒金紙是一項與神明和祖先溝通的重要儀式。竹南,舊稱中港,於清朝時期曾是兩岸之間的重要貿易重鎮。最興盛的時候,鎮上有多達385家金銀紙工廠,街道上曬滿了閃閃發亮的金紙,宛如一條金色長河,因此有「金色中港」的美稱。創立於1927年的陳協和金紙行,正是這段輝煌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攝影/林承翰

 

陳坤輝先生回憶道:「我小時候就在這間金銀紙行裡工作,那是民國34年,當時生意非常好。不過日本政府要求廟宇關閉,不准拜拜,要大家改到日本神社做禮拜,也禁止製作金紙。我們只好偷偷製作,一旦被抓到,還得被關一個月。」

在信仰受到限制的年代,文化的延續只能低調進行。為了躲避查緝,也為了不讓製作過程中斷,師傅們發揮巧思,連工具都自行改造。

陳坤輝先生說:「偷做的時候,木槌用久了會磨損,變得不好敲。我們就把磨損的地方切成勾形,再用輪胎皮包起來,這樣敲打時就不會發出聲音,而且三下就能打到底,效率也更高。」

 

攝影/林承翰

 

尊重神明的基本禮儀

除了製作過程中的工具有特別的處理,金銀紙本身的用途也極為講究。燒給誰、燒什麼樣的紙,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與規矩。

陳坤輝先生說:「銀紙是燒給祖先的,小銀則是燒給好兄弟。如果用大銀燒給好兄弟,他們反而不敢收,因為跟你不認識,你燒那麼大一張,他們會害怕。祖先就不一樣了,可以燒大一點的銀紙沒關係。」他接著補充:「金紙還要打印,打印了才算錢,沒蓋章神明不會收。只有幾種情況不用打印,像紙馬,一張紙印一匹馬,是讓神明騎的;還有經衣,是印有衣服和褲子的紙,是給好兄弟整理門面用的。農曆七月拜好兄弟時,就要燒經衣,代表邀請他們前來。」

 

攝影/林承翰

 

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

隨著時代改變與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開始質疑燒金紙是否會造成空氣污染。面對這樣的聲音,陳協和金紙行也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在材質的選擇上作出調整。

陳坤輝先生說:「我們用地上的竹子做的紙,兩到三年的竹子比較細,纖維好,燒起來是白煙,灰也是白色的。環保局如果覺得燒金紙太多,有人檢舉,就會來取締。我們選比較好的材料,像這種就不容易被檢舉。像有些客家金紙,燒起來就黑煙多。另外,錫箔不是化學的,是金屬物,燃燒時可以百分之百燒完,不會殘留。」

 

攝影/林承翰

 

火光未熄 傳統靜靜延續

陳協和金紙行走過近百年歷史,見證了竹南金紙產業的興衰與轉型。即便手工技藝逐漸式微、環保呼聲日益高漲,他們依然堅守信念,用雙手延續信仰的溫度,讓中港老街的巷弄間,仍然閃耀著那熟悉而溫暖的火光。

淡江新聞 陳昱喬 林承翰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