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趣成志業 傳承半世紀
泥染,是一種結合泥土與天然染料,手工染布的傳統工藝。泥染專家廖倫光,從17歲起便投入染布世界,至今已深耕四十餘年。
廖倫光說:「我大概在民國63、64年的時候,在工廠裡工作。後來我開始對這類染布工作很喜歡,之後也在大學、研究所教書。剛好很多學生也覺得染布很有趣,所以我就持續在這方面嘗試與研發,一路做到現在」。

泥土與技法融合 耐髒布料誕生
對客家人而言,泥染不僅是染布技藝,更蘊藏著節儉與保存智慧的文化精神,體現出客家文化重視實用與自然共生的價值觀。
廖倫光說:「廣東汀州客家人把泥染技術帶到台灣。他們有一種技法是柿染,染完後再以泥土覆蓋,使原本紅紅的布色轉為黑色。將原鄉技術融合本地環境後,發展出厚重耐髒的工作服」。
從泥土到植物 堆疊出泥染美學
泥染的工藝,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厚知識與細膩工序。從植物萃取染料,再搭配富含鐵質的泥土加強色澤,不僅賦予布料飽滿鮮明的色彩,也讓成品更耐久。「泥染的方式是先用植物染料,等曬乾後再用泥土中的鐵元素加強顏色,不僅色彩飽和,也展現出土地與風土的美感」。
在廖倫光的教學現場,學生們重新認識了泥染的真貌。工作坊學員小乙分享:「我原以為泥染只是單純用泥土染布,上課後才知道要先結合植物染料,讓顏色更持久,和過去認識的植物染、藍染完全不同。」

技藝式微 教育傳承成為使命關鍵
對廖倫光而言,泥染的傳承,不只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情感的傳達。他強調:「大家會講傳統,是因為它快要消失了。教育傳承很重要,要了解它的本質。傳統作品多用於貼身衣物、寢具,不僅符合民俗觀念,也蘊含文化記憶與美學色彩。」
廖倫光認為真正愛上泥染的人,不僅迷戀其色彩,更被背後的故事所打動。「對泥染有興趣的人,可能一開始是因為它的色彩與特殊性吸引,但我希望大家能回到民俗情感,因為真正愛上它,才能持續學習、製作,讓這門技藝成為信仰,長久流傳」。
從泥土到植物,從手藝到信仰,泥染不僅是布上的色彩,更是土地與人之間,最深刻的連結。
延伸閱讀 :
更多報導請看 :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