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環保吸管不「管」用

在台灣,每天來一杯手搖飲幾乎成了日常。這個看似平凡的舉動,究竟累積了多少塑膠吸管浪費,根據環境部統計,臺灣每年的塑膠吸管使用量約為30億根,而全世界的海灘上散布囤積的吸管總數高達 83 億支。2019年起,環境部規定業者內用禁用塑膠吸管,市面上也開始出現紙吸管、甘蔗吸管等標榜環保的新選擇。
 

攝影/湯巧安

 
多半民眾認為這些「新型吸管」具有環保價值,它真的是取代塑膠吸管的好方法嗎?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研究,有九成標榜環保的紙吸管含有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在我們使用紙吸管的同時,也可能大口吸入這些有毒物質。

台大化學系教授彭之皓認為,雖然比利時研究顯示紙吸管中PFAS的含量非常少,但實際上這些吸管所使用的塑膠塗層,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比PFAS本身更具危害性。他指出,並非所有的PFAS都有毒性,但塗層中常見的PFOA(全氟辛酸)卻是一種已知的有毒物質。彭之皓說明,PFOA一旦排放到土壤或水中,曾造成大量人類與生物出現畸形甚至死亡,顯示其確實具有高度毒性。
 

攝影/湯巧安

 
除了含有有毒物質的紙吸管,許多標榜天然分解的生質材料吸管,多半是添加PLA(聚乳酸)才能成型,這種常見的生物塑料,背後卻有不少爭議。

台大化學系教授彭之皓表示,PLA(聚乳酸)具有兩項優勢,其一是它屬於生質材料,能與生物系統相容;其二是它是由玉米等農作物提煉而成的可降解材料。然而,聚乳酸的降解需要特定環境條件,包括穩定的濕度、溫度與特定菌種,才能有效分解。因此,若在自然環境中,聚乳酸並不容易被降解,其環境表現與一般塑膠相去不遠。

環境部於 2023 年公告,包括百貨、賣場與學校在內的八大類場所,將不得提供使用 PLA 材質的免洗餐具,但市面上仍可在部分網路平台購得,許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購買。為此,綠色和平組織呼籲民眾,別再將「換材質就等於環保」視為理所當然,與其尋找替代品,不如從源頭減量,減少環境的浪費。
 

攝影/湯巧安

 
許多同學表示,面對環保議題,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林同學認為,可以嘗試在出門前提醒自己攜帶水壺或環保杯;趙同學則提到,若真的需要使用吸管,自己願意準備不鏽鋼吸管,雖然稍有不便,但為了環境值得這樣做。張同學也認為,攜帶環保杯或吸管是可行的做法;柯同學則坦言,最大的困難在於開始實踐的第一步。

最難的,往往是踏出第一步。放下你手中那根吸管,也許就能改變一隻海鳥的命運。

淡江新聞 陳昱靜 湯巧安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環保紙吸管其實「不環保」!研究發現含有驚人毒物質 不如改用「這種」吸管

2023年8月起這些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有效減塑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