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終點來臨 死亡咖啡館暢談生死

長輩們熱絡的圍在桌前討論,但聊的話題居然都和死亡有關。這場活動名為「死亡咖啡館」,死亡咖啡館的概念來自於英國,活動中大家會聚在一起、喝喝咖啡,談論彼此對於死亡的想法。近年死亡咖啡館結合各項桌遊,讓大家在輕鬆的遊戲中學習生死議題。

死亡咖啡館活動參與者吳宜娟表示,因為長輩都比較傳統,有時跟他們談生死他們會有些忌諱,他覺得可以藉由這個桌遊,來跟長輩談他們的身後事要怎麼辦。

另一位死亡咖啡館活動參與者吳傳俊說,他今年72歲了,已經早就是銀髮族了。死亡這件事情,他覺得必須談,但是要用健康的方法去談,而不是說不要面對,或者逃避。而且現在的氛圍比較健康,對他來說幫助很多,他也可以幫助別人,特別是已經有慢性病的他的朋友,幫助他們家人,能夠去面對這個事情。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發起人郭慧娟說,她其實大概辦了3場、5場活動,就發現這樣的活動有侷限性,在死亡教育、生死教育不足、缺乏的情況下,大家所談有限。所以他就想那有沒有可能,把一般所流行的桌遊做結合,結果沒有想到也非常受歡迎。

 

圖/林韋君

 

談論死亡是為了不留遺憾

活動的發起人是他,臺灣的「禮俗女王」郭慧娟,他發現臺灣由於傳統觀念影響,導致大眾逃避談論死亡,從小缺乏生死學教育。因此在2014年將此活動引進臺灣,至今在全台舉辦超過700場的「死亡座談會」,和上萬多人一同暢聊死亡。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發起人郭慧娟表示,他在讀生死學研究所時,萌生一個想法,死亡這件事情不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嗎?但是為什麼社會上大家不談?某一些的長輩習慣不太談這些問題,所以突然聽到的時候他會覺得不要談,像這樣怎麼辦呢?我們要善用某些機會,剛好在看電視剛好有死亡的新聞,就很自然跟家人談,你們覺得花葬好嗎?你會喜歡嗎?因為有充分的溝通、準備,所以我們的家人也不會過度悲傷,他的悲傷會是正常的,但是他的悲傷是因為不適應跟失去親人的不捨,但是卻沒有很多的遺憾。

 

圖/林韋君

 

學習面對死亡 減輕臺灣長照問題

現今臺灣邁入高齡社會,學習面對死亡,也能幫助臺灣近年社會長照的問題。長照中,大家最害怕是長時間的折磨,讓已到生命末期的長輩無法善終。但若我們事先和家人溝通醫療方式,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談論死亡,就能避免許多醫療浪費,也能讓逝者保有最後的體面。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發起人郭慧娟說,長照未來是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一個問題,譬如說家人的照顧問題,年輕人又要工作又要養家,這麼多的長輩要誰來照顧?再來就是社會的醫療資源,過度醫療其實是讓已經本來可以自然進展的生命,把他一直不斷的延長,這種延長是用醫療科技,急救到底對我有沒有意義??我也不能享受生命,然後社會的醫療資源是整個被拖住了。尤其在疫情這幾年,他認為生死教育必要性越來越高,生命的真相就是如此,其實逃避是沒有用的,他覺得這個也或許是疫情帶給我們的一種正面省思。

死亡是我們一生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唯有不逃避、以正向的態度做好準備,才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不留遺憾的向自己說聲再見。

 

圖/林韋君

 

淡江新聞 林韋君 陳芝淇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今周刊:郭慧娟/走進死亡咖啡館後才明白,最溫馨的事是談死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