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傑作 百年陶藝捏出台灣美

詠榆 何

, CREATE創新創業

鶯歌是台灣陶瓷重鎮,在民國七〇年代達到全盛時期,窯場數量更是高達八百家,而隨著產業外移和消費模式大幅變動,鶯歌陶瓷面臨沒落,讓傑作陶藝第四代傳人許恕維開始思考:「鶯歌陶瓷光景真的不再了嗎?」

陶藝文創業者許恕維:「傑作陶藝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是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經營的,鶯歌這個區域算是比較早的窯廠之一,近年來則是逐漸沒落,當然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十分嚴重。」

 

攝影/劉依淳 張瑞恩 

 

台灣意象天燈杯 創新陶瓷價值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台灣館將天燈作為代表圖騰,給了傑作陶藝一記閃光,於是著手設計,將陶藝結合天燈,充滿台灣意象的「天燈杯」出現了。這次創作讓傑作陶藝一炮而紅,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陶藝文創業者許恕維說明,目前傑作陶藝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創作的理念則是以中華文化和台灣印象做結合。放天燈是台灣知名的一個民俗活動之一,把它做成杯子,然後又引伸出它平安的一個概念在裡面。

 

攝影/劉依淳 張瑞恩 

 

廢瓷變黃金 看見永續新可能

除了產品外型創新,許恕維也將巧思運用在製作材料上,製作過程素燒失敗的土胚往往被當廢棄物。他心生一念:「這些東西不該是垃圾,這些土胚真的沒有用處了嗎?」,他開始研發配方,廢棄土胚成了「再生瓷」。

陶藝文創業者許恕維說明在瓷器的製作過程中,有素燒失敗的產品,他們把它打碎之後,再跟其他的陶瓷原料混合,最後製作出來的成品就可以包含了40%再回收的廢料。這個再生瓷在研究的時候有做過測試,它的吸水性或者是機械強度、抗折性,這些都跟原本的瓷器一樣。

 

攝影/劉依淳 張瑞恩 

 

即使成功將傳統陶藝轉型,許恕維仍然不滿意,有著理工背景的他,試著將自己的專業帶入陶瓷,用AR動畫的方式,結合成賦有科技感的陶瓷藝術。

陶藝文創業者許恕維之前是做手機產業,所以後來回鶯歌之後,就把傳統的鶯歌陶瓷跟那時候正在興起的智慧手機產業結合,他發現了AR擴增實境的技術,他們也因為這個技術,收到很多公家機關還有大企業的關注。許恕維希望可以讓這個傳統的商品,可以有一個新的賣點。

 

攝影/劉依淳 張瑞恩

 

凝聚在地力量 讓陶瓷代代相傳

從受世博會青睞,到天燈杯突破百萬銷售,後來更在多個外交活動上都有出現傑作陶藝的身影。近年來,也不斷與鶯歌陶瓷的產業二代合作,希望自己能成為凝聚當地的一份力量。

陶藝文創業者許恕維大概是2015年的時候回到鶯歌,到現在差不多快十年,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可以推廣這個產業,讓這個鶯歌產業可以持續發展。

淡江新聞 何詠榆 劉依淳 張瑞恩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陶瓷新生代重返家鄉 攜手拯救傳統工藝

打破陶業舊印象 傑作陶藝從文創出發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