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浪共舞-馬崗漁村海女

儀善 陳

, CARE人文關懷

海女陳罔市,與海相伴70年,仍守著這片東北角的海。從風浪中討生活,是她一生的日常。看潮、採海菜,從13歲做到現在80幾歲,對她來說,日子就是跟著海潮的季節走。

 

海女與海產的曆法

陳罔市今年已經83歲了,13歲就跟媽媽去海墘潛水,那時海裡的資源豐富,常常能採到石花菜,或用鉤子勾起海膽。到了現在,正是採石花菜和珊瑚草的季節,大約持續到每年的5、6月,之後海裡的收成便逐漸減少。當沒有其他東西可採時,就還是採集石花菜。等到8、9月間,如果遇得到髮菜,就撿拾髮菜;採髮菜的季節之後,便轉而收集紫菜——也就是常見於紫菜蛋花湯中的那種紫菜。

 

踏浪而行的工具箱

陳罔市阿嬤的工具有很多種。每次到海邊工作,她都會穿上特製的釘子鞋,再另外穿上鞋底套,這樣才能止滑,不容易在礁岩上滑倒。採石花時,她會帶著一個網袋,把採到的石花繫好後收進袋子裡。若遇到漲潮,採石花不方便,阿嬤就改敲石蚵。她會用尖尾槌敲石蚵,再用蚵刀戳開取肉。撿紫菜時,則使用畚箕和勺子,把成片翠綠的紫菜輕輕刮起來。

 

攝影/陳儀善

 

攝影/高怡萱

 

年輕時,罔市阿嬤還曾經在懷著第二胎,挺著大肚子的情況下採石花。有一次,一邊背著一大包石花,一邊被海浪拍打,不小心被捲到海底。因為只注意前方的浪頭,沒留意到後方來的大浪,就這樣沉了下去。即便如此,她還是自己游了上來。背上的石花被浪沖掉了,她又硬是回頭去重新採集。如今年紀大了,阿嬤已經無法再下海潛水,但對海的牽掛,從未改變。

海女的工作有2種,「藏水」是潛入海中採集,「徛山」則是在潮間帶等待退潮,在礁岩間徒步採拾海菜與貝類。阿嬤說,她現在已經潛不了水了,但只要天氣好,她仍然堅持徛山,守著她和海之間的約定。

 

攝影/陳儀善

 

浪下的互助與失落

在海上,每一位海女彼此照應,不只為了安全,更是彼此之間存在的默契。

海女陳罔市的兒子陳明正表示,在潛水作業時,海女們彼此之間總會多留意一眼,確認是否每個人都順利浮上海面,彼此照應是海上工作最基本的默契。一旦發現有人沒有上來,就必須立刻尋找救援。
陳明正提到,最真實的例子就是他的弟弟。前年6月,弟弟在採石花菜時發生了意外,因為是單獨下海,當時沒有人察覺異狀,直到隔天才找到人,但已經回天乏術。這段經歷讓陳明正更加體會到,這份工作不僅辛苦,還充滿風險,因此他也坦言,並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再從事這樣又累又危險的行業。

 

攝影/高怡萱

 

從小看著母親在海邊辛苦討生活,陳明正對這份工作的艱辛有著深刻體會。幾年前,陳罔市因為在海邊工作時摔斷了肩膀的經絡,必須開刀治療。心疼母親的他,決定回到家鄉照顧她。沒想到不久之後,陳明正自己也因為海邊作業意外摔斷了手腕,才真正體會到海上工作的勞累、危險與痛苦。他多次勸母親休息,但陳罔市閒不下來,只要天氣許可,仍堅持與海為伴。

 

與海共舞 無枉一生

陳罔市說她13歲就去海墘了,今年83歲,跟海浪走了70年,現在她的兒子也跟她說就不要去了,但現在不去腳底就會發癢。他們住海、看海,就要吃海,永遠要是可以她想都待在海邊。

淡江新聞 陳儀善 高怡萱 採訪報導

 

延伸閲讀 : 

以海女文化為引,讓台灣以海洋國家之姿與世界共榮

海女阿嬤的石花凍馬崗漁村

更多報道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