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琴古音 琴韻悠長

由斲琴家林立正老師、古琴演奏家林法老師共同主持的太古琴館,以斲琴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為使命,致力於發揚臺灣古琴藝術。

 

攝影/陳品伃

 

弦外之音 古琴修行的內外修煉

中國人說,琴棋書畫,琴是第一順位,是君子必修第一課,從古至今給製作古琴的師傅一個尊貴的雅稱叫做斲琴師,古琴有3000年的歷史,是一種音色深沉不是哪種木頭都能做的演奏器具,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正式認證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台灣會做古琴的人屈指可數。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對父子,更是故宮博物院指定製作及修復古琴的國寶人物,那就是林立正、林法父子。

斲琴師林法表示,傳統的古琴,其實它不是一個樂器,它是當作一個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一種器具。它不是一個悅人的一個物件,它是悅己的,是自我修行、自我說話,或者是自我療癒的一種媒介,所以它跟其他的樂器是不一樣的。

 

攝影/陳品伃

 

撫琴聽時 光陰與古琴的共鳴

古琴在台灣是少見的演奏器具,鮮少有人去製作與修復,斲琴師們經過長年的修行,得以延續許多木材的生命,重新喚起屬於它們的生機。

在林法先生小時候,父親就有心栽培他從事古琴這個行業,因為林立正本身是古琴製作,從演奏這一部分來看看有沒有一些的知識,或者是一些變通的方法可以回饋到製作這一部分。

林法先生說明,做一床古琴大概需要一年多兩年的時間,甚至可能更長,要掌握的話,甚至可能十年以上的時間。在製作古琴的時候,不會是只有使用工具,需要對木材的紋理,或者是木材的慣性,甚至可能對古琴的各部位的結構,或者是它的道理,以及它的配件的要求,或者甚至可能它的音響、聲音的美學等等,它是一個綜合的條件。

 

攝影/陳品伃

 

不是甚麼木頭都能做古琴的,傳統上通常以鬆軟的梧桐木作琴面,使琴有良好的發聲效果,以堅硬的梓木做琴底,這樣琴身就不易變形。

林立正表示,木材幾百年、上千年取之不易,有的在老廟裡面,待了一千多年,有一天碰到我,它等到我了,人緣物緣搭配了,我讓它不朽,做出一個良器。

林立正通常找了一個好木頭就做,木板裁切完了,木胚凹凸不平的地方要上胚土。琴身上了灰以後就簡單了,再來就磨平,然後開始黏合,慢一點的話一個禮拜就可以拆了,拆了就可以裝配件,底外面就做拱形。拱形對聲音的聲波的傳遞,跟彼此撞擊的那種關係,聲音比較好,最重要的琴比較穩固,不太容易變形。就開始連面一起就開始漆,你底打得很平沒有瑕疵,大概有四五道漆就解決了。然後就是張上弦就完成了,就這樣,我們做一年多兩年。

林立正對於每一個琴都很尊敬,木頭得來都不易,他仍記得他的恩師說,做琴沒啥玩意兒,能夠不糟蹋這塊木頭就是良師,那我只能說我做到了。

淡江新聞 林育葦 陳品伃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斲琴- 傳統工藝
故宮指定修琴師!藏身都市的悠然隱者——林立正、林法父子致力修復古琴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