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楊乙鵬
為古董治病的文物醫生
一幅破碎的油畫、一尊斷裂的神像,在歲月侵蝕下漸漸失去光彩。然而,有一群人選擇與時間賽跑,守護這些承載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物,讓它們重獲新生。
文物修復師李伯陽表示,文物修復師應該說它是一個統稱,文物分門別類其實蠻多的,像他們工作室是比較特別,負責的項目比較多,比較類似像綜合醫院,主要是以油畫、瓷器,還有像一些木質文物,甚至是一些雜項古董,這些都有處理。
時至今日,文物修復的工作項目不光只是古董修繕,更囊括了像是公仔這類私人收藏的修復,體現出文物修復師順應當代社會需求所做的改變。
修畫如修心 遺憾始得圓滿
隨著時代變遷,修復需求也跟著改變。對李伯陽而言,文物修復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源於一段童年的遺憾。
文物修復師李伯陽表示,自己家裡有一幅畫,是爸爸的作品,因為小時候被他打破了,那一幅作品是從小看到大的,一直都放在家裡的客廳,小時候因為玩BB槍,就直接打在那個畫上面,發現的時候心裡很難過,因為這幅畫對他來講有蠻重大的意義,後來自己去把它完成修復之後,感覺心中的那塊遺憾被補滿了。
圖片提供 / 李伯陽
一幅受損的畫,意外開啟了他與文物修復的緣分。
文物修復師李伯陽表示,可能也是因為那幅畫,所以啟發了對於一些繪畫的喜好;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畫畫,原本的計畫是希望說能夠當個油畫家,但是後來自己投入這個行業之後,發現其實修復不單只是修補文物而已,它更多時候是修補藏家心中的那塊缺憾。
攝影 / 楊乙鵬
文物修復師的養成
攝影 / 楊乙鵬
瓷器修復被視為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之一,需要極高的耐心與精準度。從碎片拼湊到色彩復原,每一步都是技藝與時間的考驗。
文物修復師李福長表示最困難修復的是瓷器,就是顏色跟造型和立體感,瓷器的本身釉面是很難修復的,所以必須很有耐心的去把它從一個細小的碎片,把它組織起來,把它黏合回去,這都需要花時間花精神的。
文物修復這門古老技藝,也在不斷吸引新一代加入。透過閱讀、實踐與學習,這份守護歷史的使命正一代代傳承下去。
學徒張小姐表示本身不是文物保護相關科系出身的,當初在決定要繼續研讀的時候,有閱讀相關書籍,然後多參加工作坊,他覺得這也是個很不錯的一個經驗。
文物有情 匠心如醫
攝影 / 楊乙鵬
在師傅眼中,不論文物價值高低,每件作品都像病人一樣,需要細心診斷與治療。
文物修復師李伯陽表示修復師的角色跟醫師其實蠻像的,希望文物有任何破損,來到他們這邊,能夠讓它完整的復原,然後再還回去。那這就是他們最主要的一個任務。
破損到重生 守護歷史記憶
每一件修復完成的藝術珍品,都是人文與歷史的結晶,更是修復師對文物細膩而深沉的對談。他們用雙手,撫平歲月留下的傷痕,讓曾經破碎的美,再次綻放光彩。
淡江新聞 高怡萱 楊乙鵬 採訪報導
攝影 / 楊乙鵬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