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漁船停泊在港口,船上佈滿出海要用的漁網、浮球等器具,漁具是漁民賴以為生的生財工具,卻也是造成海洋生態威脅的環境殺手。今年11月桃園市政府與海洋保育署合作試辦「廢棄網具回收再利用」計畫,鼓勵漁民主動將廢棄漁網放置回收站,統一集中後進行分類處理,避免因回收漁具過程繁瑣而引發環境問題,至今已回收超過20公噸的廢棄網具,漁民陳金順表示,如果沒有做回收的話,不能用的網子就沒有地方丟,有的就丟在港邊,造成港邊混亂,現在有這個回收計劃港邊變乾淨很多,對成效非常滿意。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漁牧科科長高明.帕桑說:「主要的內容就是在這些廢網具的這個回收跟清理部分,農業局來針對不可回收的部分,來做統一集中,送往這個專屬的處理中心來做清理,那另外在我們環保局海岸管理處,那是針對這個廢網的部分來進行回收整理之後,那我們會把它賣給資源回收廠商,來進行這個分解之後的一個再利用。」
攝影/張舒涵
危害海洋生態 漁具占海廢大宗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調查指出,全台海岸上總共有 645 噸的海廢垃圾,其中光是廢棄漁具就高達五成,為海廢中的最大項目。廢棄漁網不僅會影響漁業經濟、阻礙船舶航行,也容易造成海洋生物因為誤食漁網或是被纏繞,導致受傷死亡的情況,成為海洋生態的潛在威脅。
長期投入海洋保育的澄洋環境顧問公司研究主任胡介申說明:「廢棄漁具對生態造成諸多影響,第一個是在生物的部分,網具會讓生物被纏繞,還有攝入這兩種滿重大的影響。所謂的纏繞就像魚網這類的話,可能會纏在這些大型的海洋生物,那攝入的話,就是一些海洋生物會誤以為這些廢棄的漁具,它們比較破碎、比較小的部分是食物,造成消化系統上的影響。廢棄的漁具沒有廢棄的時候,是很有效、高效率的抓魚工作,可是一旦成為廢棄以後,它就會持續的在海裡面不停的捕抓海洋生物,這個是滿可惜的,也對生態上也是一個滿嚴重的影響。」
圖片提供/吳祖狀
漁具衝突影響安全 棄網降低危險
對漁民來說,漁具是需要耗費許多成本來維護的重要資產,卻仍然有大量的漁具被遺棄在海中。根據綠色和平組織調查指出,多數漁民並非惡意丟棄漁具,在遭遇惡劣出海氣候或是和其他漁具衝突時,為了降低船隻危險,會選擇割掉主繩,丟棄漁網以維護安全。
漁民陳金順解釋:「基本上那個網子我們現在買也很貴,所以不可能說惡意把它丟掉或是把它卡到海裡,因為卡在海裡的話應該也都是不小心或是天氣、浪,然後造成它卡在海裡。」
澄洋環境顧問公司研究主任胡介申說明:「其實就是海上的漁業作業的時候,它也會受到一些像是天候不佳或者是其他的因素,讓這個漁具它被施放下去以後,就很難再收回來。那比較常見的就像是,在海裡面放了一片很長的網子,那可能因為其他的漁具,像是用釣的或是拖網,它的船隻從中間穿過去,所以兩個網,不同的漁具、網具糾結在一起,讓這個網子損壞或是遺失。」
攝影/張舒涵
實名制結合回報系統 減少遺失問題
針對漁具遺失問題,澄洋環境顧問公司研究主任胡介申建議,透過精準定位漁船位置的方式,避免到高風險區域作業,同時鼓勵漁民做好漁具標示,並搭配遺失回報系統,幫助漁民找回落海的釣具、刺網等工具,透過掌握漁具動向減少遺失率。
胡介申認為如果我們對漁具它的位置有更準確的掌握,例如上面有一些可以發出電子訊號的裝置,或是回報它衛星座標的裝置的話,就會讓漁民施放下去以後更容易地尋回,減少它在海裡面遺失、流浪。現在漁業署也正在推動刺網的實名制,標示船舶的這個統一編號,同時搭配遺失回報的系統,這個漁具在海裡不見找不回來,他們必須主動的去通報說在什麼位置什麼時間,這個將有助於之後釐清一些責任。
胡介申與黑潮文教基金會在今年出版全臺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將海裡常見的漁具種類記錄下來,盼能讓更多人認識海洋廢棄物。儘管近期廢棄漁具問題受到關注,政府也開始執行漁網回收計畫,然而,若想要有效解決海廢問題,仍需要針對廢棄物的來源進行妥善管理,才能真正保護海洋生態的美麗。
淡江新聞 張舒涵 蔡玗璇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