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發電與水產養殖該如何並存?

全世界都在積極尋找新的能源產生方案,台灣發展出了一項新嘗試,叫做漁電共生。

你有聽說過漁電共生嗎?在魚塭的上方搭建太陽能板,不但不會影響養殖漁業的土地使用,更可以供給下方養殖所需要的電力,雲林縣實施漁電共生已經五年了。

 

 

那我們5年前其實是只有用黑網去把他遮陰而已,3年前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導入上面用太陽能發電,下面養魚的模式,太陽能板也把夏天的這些太陽把它遮掉了85%,他下面的這個養魚的水溫也不會那麼的高,所以這樣不會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太熱,導致大量的台灣鯛暴斃。

 

 

漁電共生的雙贏策略

擋住太陽光直射後,使養殖池降溫5-7度,王益豐更打造AI智能養殖池,透過AI智能偵測系統,隨時監控池中的溫度、酸鹼值及溶氧量,來降低人力成本,這些養殖所需要的電力都來自於上方的太陽能板。

我們這個案場一天可以發4000度電,現在魚池裡面看到的這些水車馬達、抽水機、曝氣盤,就是養殖池裡面的這些電,全部都來自這個太陽能板他所發的這個電,其餘的電我們就直接進到我們的加工廠去做台灣鯛的加工,所以我們跟台電買的電用量就變得比較少了。

我們未來是希望上面除了鋪太陽能板以外,下面也一定要養魚,才不會讓真的要養魚的人來找不到魚場可以來養魚,這個是真正現在漁電面臨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光電業者跟養殖業者一定要互相搭配才有辦法讓土地一地兩用,發揮到最好的一個效益。

 

 

漁電共生這種新興的綠色養殖技術,可以成為部分替代傳統發電的選擇,甚至將多餘的電力銷售給電力公司,但一個好的政策,勢必會遇見執行過程的考驗,一個好的未來,就看政府民間有沒有魄力解決這些挑戰。

淡江新聞 蔡長育 李亭緯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漁電共生還是漁電相殺?結合環保與經濟效益,需要三贏的政策

漁電共生秉持「養殖為本 綠能加值」精神 實現「魚幫電 電幫魚」 讓綠電跟環境生態永續共存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