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污染到再生契機
台灣每年丟棄上萬噸的蛋殼,多數進入掩埋場或廚餘系統,不僅難以分解燃燒且會產生惡臭,也增加廢棄物處理的壓力。
淡江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李柏青解釋道,蛋殼的汙染的問題在於生廚餘裡面的蛋白液很容易被細菌所消化,並產生大量的臭味。基本上混合在建築的材料問題並不會太大,如果作為低能量或是低強度的材料,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碳酸鈣本身有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會形成碳酸,因此可以降低二氧化碳。
蛋殼回收業者李彥潁先生說道,在彰化這邊一年會有1600噸的量,在他處理的空間裡,大概一年會有60噸的量能。而想要去改善它的原因,第一個是為他的消費者去做負責,第二個是想要改善社區的環境。
原是彰化食品業者的李彥潁,因製作鹹蛋黃醬,看見每年產生大量蛋殼,為此他們嘗試與材料團隊合作,清洗、粉碎後再製成可再利用的「蛋殼粉」。
廢棄蛋殼再利用的步驟
李彥潁設定明確的收購標準,包含蛋殼的尺寸、規格與鹽分,每批原料都會經過檢測,需符合規範後以真空袋封裝後送回,才會進行採購並進行後續的清理與處理流程。
蛋殼回收業者李彥潁先生說明,他們在鹹蛋場會架設一條流水線把這些蛋殼的表面髒汙洗掉,把鹽分、紅土的殘留洗掉以後,再把它粉碎然後乾燥。
攝影/張峻愷
蛋殼入水泥 漆藝新生命
在完成回收與規格化處理後,蛋殼粉被加入水泥與陶土中,除了能製成藝術漆,更能增加建材強度,不僅賦予牆面獨特紋理,也降低碳排,實現永續再利用。
攝影/張峻愷
蛋殼回收業者李彥潁先生解釋道,他會先把蛋殼混入陶瓷以後做3D列印,把它印出一個一個花器。但這個過程裡面,一個作品它假設是 100 克,其實只用了大概5克左右的蛋殼粉末,用量非常少,所以對他們來說,是遠遠沒辦法消滅這些空間的東西。
攝影/張峻愷
蛋殼回收 成為永續建材
在荷蘭、日本已有將蛋殼使用在建築上的先例。目前台灣的蛋殼塗料近期正在申請綠建材認證,希望未來能大量應用於企業修繕與 ESG 工程。
蛋殼回收業者李彥潁先生說道,政府單位要求要每個公家機關的建築建設都需要在70%以上的綠建材,所以其實這個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未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可以往前去推進。
從廚餘到建材,廢蛋殼重獲新生,成為改善環境、打造永續城市的力量。
淡江新聞 戴辰芝 邱語霈 張峻愷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