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童動畫談教育 用逐格動畫說故事

小朋友用鋁線做骨架,將五顏六色的紙張揉成小動物的身體,再用隨意貼將四肢組裝起來。他們手拿平板、手機,一邊討論故事內容,一邊鑽研如何讓這些小動物,可以在鏡頭前活靈活現。

老師示範動畫製作:「你們會不會摺紙?對不對,它把紙摺一摺,就變成各種形狀。所以當我們用紙在做動畫,我們就盡量把紙的特色放進去。」

 

孩童製作手揉紙動物 創造動畫故事

影像的創作,最困難的就是如何說故事。由紀錄片工會所營運的「影像興樂園」推出動畫體驗坊,邀請阿尼瑪工作團隊在宜蘭中興文創園區教小朋友們製作逐格動畫,讓孩子們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動畫製作老師張淑綿表示會做逐格的動畫,是想讓小朋友們知道,動畫並不是那麼難的東西。讓他們從一個簡易的東西去啟發他們的想像力,小朋友可能剛開始不知道怎麼著手,我們就從一個小小的東西,甚至是一個玩具,讓他去想像一個故事,引發他的興趣,就是讓他在創造力上多一點的想法。

 

國產動畫曝光率低 動畫市場國際化

「螢幕時代」來臨,孩童的學習從紙本轉到3C產品,從繪本轉到動畫。但目前台灣的動畫產業鏈尚未成熟,因此擔當教育重任的「兒童動畫」高達九成由國外進口。兒童頻道為了提高收視率,也更傾向購買國外熱門動畫放映。

動畫製作老師張淑滿認為其實台灣自己做的動畫數量也不少,只是他們幾乎沒有在台灣的平台播出。台灣播的大多是國外製的影片,覺得是跟片商、電視台是有關聯的。

 

篩選適合動畫 開啟創造者對話大門

在國際化的浪潮下,孩童們可以看到豐富多樣的動畫作品。但在眾多選擇之中,故事內容、繪圖風格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家長事先的篩選是至關重要的。

家長鄭芳庭認為選擇動畫作品時依照年紀不太一樣,在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以前會給他看譬如巧連智那一種的動畫。隨著年紀的長大,會比較推薦有一些在國際影展上面,有得獎的那種作品。

當孩子學會自己創作,並將科技當成一種表達情緒的工具。當創作者開始跟孩子對話,並站在他們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台灣原創作品發光發熱,讓台灣動畫產業有進一步的發展。

 

淡江新聞 蘇耘萱 石芳瑜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阿尼瑪動畫工作室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