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預先描繪好的圖形貼在貝殼原料上,再利用細如筆芯的線鋸,在僅僅0.2公分的線條上來回使力,這個步驟叫作鋸貝。然而這僅僅是螺鈿工藝25個步驟中的其中一步,從設計、揀材到打蠟、送漆,靠著師傅這雙手創造出屬於台灣的螺鈿工藝。
螺鈿工藝師陳甫強分析螺鈿有兩種,一種叫厚螺鈿,一種叫薄螺鈿,薄螺鈿是用貼的,這裡屬於厚螺鈿,厚螺鈿又分兩種,一種叫做白螺鈿,白螺鈿就是所有的貝殼全部都是用白色的珍珠貝,現在做的是有色彩的,所以這個又叫花螺鈿。
挑選適合貝殼原料 做出美麗螺鈿作品
師傅說以前會做螺鈿的人很多,但會設計的人卻很少。要在什麼地方鑲上最適合的貝殼,師傅都知道得清清楚楚,舉凡顏色、種類、成本,甚至是產地,視覺的呈現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螺鈿工藝師陳甫強示範紅的就是鳳凰紅椒螺,白的是珍珠貝,黃的也是珍珠貝,這個是鮑魚,這個是三角帆貝,就是各種不同的貝殼,然後做組合的動作。
描繪出生動的圖畫 刻畫出正確的圖形
描圖紙上栩栩如生的魚兒,彷彿能聽聞到的鳥語花香。這幅作品是來自中國的一筆訂單,用錦鯉排列出太極陣圖,並在一旁點綴著美麗的蓮花。畫好之後還得將圖分解,用貝殼的種類來替圖案做分類,剪下後貼在貝殼上鋸出正確的圖形。
螺鈿工藝一肩扛起 陳甫強談產業困境
專注的眼神,講起話來中氣十足。出生於香港的陳甫強,跟著第一批螺鈿師傅跨海而來,並在新竹落地生根,一生奉獻給螺鈿工藝的他,已然成為台灣螺鈿的代名詞,除了推廣傳統技藝,更希望政府能提供幫助振興這沒落的螺鈿工藝。
螺鈿工藝師陳甫強分析螺鈿產業為什麼沒落,第一個因台灣勞基法的實施,教學應該要給學費,但現在還要給薪水。第二個是大陸兩岸探親開放大陸廉價的勞工進入,很多工廠全部收起來了,新竹以前很多全部跑到大陸去了。沒木頭,木頭很多,中央山脈很多,林務局沒有適量的砍。最後台灣四面環海,沒有貝殼只有養蚵仔。沒落的原因就是這樣子。
不求利益回報 只求百年工藝得以延續
一通來自其他電視業者的電話突然來訪,希望能與師傅進行一檔付費宣傳的置入型節目。陳師傅斷然拒絕,他願意不收學費,並花大把時間在傳統技藝的協助宣傳,但在商演這塊始終堅持立場,認為螺鈿絕不是用來賺錢的技術。
螺鈿工藝師陳甫強表示給魚吃不如給你一支釣竿,所以能力範圍內,能夠教就儘量教,要來學的歡迎來學,但是這裡不收學費,陳師傅已經教了好幾年了。
敞開“學習大門”,陳師傅親自招募學員,並給予他們在學這項技藝上最完善的資源。試圖發揮自己在這份產業上的影響力,替這份技藝注入新血,在傳統價值的延續鞠躬盡瘁。
淡江新聞 陳彥任 曾映茹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升甫工坊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