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體制霸權下,馬路和街道上各家補習招牌林立,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現代社會,外語教學不管在生活還是升學考科上都備受重視,反觀台灣的本土語言,逐漸消失在日常溝通之中,如果將來越來越少人使用,恐怕面臨語言的消亡。
鄧公國小本土語言教師劉靜蘭表示,以一個班級來講,大概有八成左右他就會直接說我聽不懂我聽不懂,甚至我們有教到六年級,我們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句台語指令說,課本拿出來,他就會直接跟你說,老師你說什麼。就像你到國中要去推,大家就覺得正常的書都讀不完了,為什麼要讀台語,那台語為什麼不是正常的書。一般民眾的落差,其實他就已經把我們所謂的知識分下高低,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攝影/洪靜雅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結果」指出 ,百分之七十三使用華語最能表達自己,而台灣北部的家長,在家中幾乎不會和小孩說台語,其他地區也只是半華語半台語式的和小孩溝通,長期「國語教育政策」的結果,讓家長習慣了說華語,忘記了本土語言的重要性。
鄧公國小本土語言教師劉靜蘭分享,昨天教的生病這件事,小朋友就會說腸胃炎腸胃炎,可是腸胃炎在台語叫做uī-tn̂g-iām。我說胃在前腸在後,我們吃東西先到胃再到腸,所以台語的整個邏輯,其實真的是比華語還要先進、還要有智慧,我自己在教學是跟孩子說,講國語的時候就是國語的腔調,然後講英文外國人也聽得懂,如果講台語的話,你台語也要可以溝通。對於我們在學習更多的外國語言的時候,覺得學台語反而是件好事。
攝影/洪靜雅
教學連結生活 建立本土語言環境
台灣學生的本土語言程度,往往無法隨著年紀明顯成長,原因在於學生在校學習台語時間不足,且課程內容無法與生活經驗結合。民間台語推動者賴咏華,就提倡鄉土教育應與生活接軌,他四處到學校演講,讓學生意識到台語的危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開口說台語。
民間台語推動者賴咏華表示,我們現在台灣學校的方式是把母語當作外國語來教,外國語應該才是那個每個禮拜一個小時的,母語應該是數學、物理、生物、化學通通要用母語來教,這樣的語言才叫做母語。不過我們現在顛倒過來,我們把那個不屬於台灣的中文,拿來做最主要的教學語言,我們應該要用母語教數學、用母語教生物,用母語教電腦科學,用母語教所有的事情。
攝影/洪靜雅
本土語言列必修 老師推台語文學
111學年度起,教育部修法將本土語文列為必修課程,這代表國小六年的鄉土文化課將延伸至國中,未來七、八年級的學生,每週會有一堂本土文化課。
鄧公國小本土語言教師劉靜蘭說明,如果我們國小的鄉土語言是落實的話,其實到高年級時候,聽、說、讀跟簡單的寫,例如說簡易的拼音跟簡易的漢字,其實他應該都要會了,我覺得國中端可以多一些所謂台語文學家的作品,然後把他簡化,讓他們體會到其實台語文學也是可以很優美的,然後去欣賞台語文學的美,這樣跟國小比較可以做出一個區分。
民間台語推動者賴咏華說,越年輕的人,我們越要張開嘴鼓勵他們去講我們在地的語言,客家話、原住民語、台語都一樣,所以我剛剛跟年輕人講,你如果在想要為這個語言做什麼,你第一個要想的是十年後、十五年後,你如果做人家父母,你能不能夠教出一個會說台語的小孩,你有沒有辦法教出一個可以跟你的阿嬤溝通的小孩,這才是最重要的,小朋友是語言的未來,小朋友不會講,這個語言就會死掉。
台灣的鄉土語言是了解過去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產,也是凝聚本土意識的象徵,在越來越國際化的時代,我們應自信勇敢地說母語,如此才能將語言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淡江新聞 戴瑜霈 洪靜雅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