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捲修復 再現台灣電影黃金時代

台灣保存電影的意識較晚興起,許多經典老電影已逐漸消逝,而台灣仍有一群人致力於保存這些珍貴影像,為膠捲電影進行數位修復,讓我們一同到樹林國家電影中心片庫,一探究竟。

電影是現代人休閒娛樂的主要選項之一,但在早期不論是電影拍攝或播映,都需要使用又重又貴的膠捲,位於樹林工業區的國家電影中心片庫,是台灣少數致力於修復和保存膠捲電影的單位。

在現在的數位時代,如果說它沒有被數位化或者是修復的話,其實一般的觀眾很難很難再看到那麼大的膠捲在電影院被放映,而且進行這個影片的數位化跟數位修復,才能夠讓我們現在的觀眾能夠看到過去的經典的老影片。

 

膠捲易逝 數位修復以保存華語電影

膠捲電影之所以需要被修復,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早期的膠捲多是由酸性物質製成,容易因為保存不當或過度使用,而導致發霉或是受損,所以濕度和溫度的控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們剛剛參觀的那個庫房,那主要裡面的放底片、拷貝類,華語電影,我們現在的話,片子會放在三種情況之下,一種就是剛剛看到的那個庫房,18度C的庫房,一種是-10度C的庫房,還有一種是放在5度C的庫房,那這三個庫房的分別就是,如果劣化很嚴重的,那我們可能就會用溫度比較低的庫房去儲存它。

 

修復工程浩大 重現老電影歷史樣貌

在底片經過表面和齒孔的整治後,會將底片掃描成數位檔,進行刮痕、污漬的修復,再影音同步,完成調光調色後,修復才算完成,因為修復的過程繁複,加上開銷龐大,所以一年只能修復5到6部作品。

今年會修復的影片就有《上山》、《丈夫的秘密》、《燒肉粽》、《五月十三傷心夜》、《我是一片雲》,對我們觀眾意義就是說,我們能夠再重新回到過去,去看我們的先輩們怎樣去生活,那一些劇情片的部分也可以讓我們知道說,當時底層生活的人的狀況。

經由影像讓我們得以窺探歷史的面貌,使不同時代的人產生連結,藉由影像的修復,讓更多年輕人看見台灣老電影。

 

淡江新聞 吳祐寧 鄭博隆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