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提供待用餐 傳遞社會溫暖

一碗飯、一個笑臉、一雙給予的手,這其實不是一個交易的過程,而是店家自掏腰包,或是客人預付飯錢,讓店家轉換成無償提供有需要者的愛心待用餐。

BITE(愛心待用餐店老闆娘 劉燕)

做待用餐是因為我老公他自己覺得說,就是自己有口飯吃,然後也就是讓真的有要,就是比較困難的人,這樣子有一口飯吃這樣子。就覺得說我們有這個能力去拋磚引玉,去做這件事情,可以多幫助下沒有能力的人,如果大家都撥一點點愛的話,其實這個社會就更多人,就更幸福了。

 

店家提供愛心 利人又利己

待用的概念引進台灣大約五年,響應愛心的店家越來越多,除了展現出他們的善心,更是透過關懷社會建立良好的商譽,為店家帶來正面的經濟效應。

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認為對廠商來講,每天可能會有生產太多產品,這些產品如果沒有銷售出去,也必須要回收或丟棄,所以廠商提供待用餐的話,他的機會成本幾乎等於零,在邊際生產成本等於零的情況之下,卻可以收到這些額外的好處,對廠商來講是絕對是好處大於壞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利大於弊的。

民眾濫用愛心 店家反得負面回饋

待用的本意是好的,但有些人卻貪小便宜、濫用愛心,使得有些店家選擇不再提供待用餐,有的甚至因為過度的濫用,導致入不敷出,只好收店。

取消待用餐店家店員陳以璦表示因為在過程中遇到一些濫用福利的人,例如沒有缺錢,可是覺得有免費的,就一直跑來吃,態度也蠻差的,覺得是應該要給他們吃這個餐,沒有帶著感恩的心,因此老闆跟老闆娘覺得沒有達到剛開始的初衷,所以就先暫停這個活動。

除了待用餐外,日常生活中的舉手之勞,就能為社會帶來多一點好的影響,我們也能藉由其他方式,帶給社會多一點溫暖。

 

淡江新聞 陳佳雯 張亞暄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Fb臺灣愛心待用餐推廣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