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師記錄物種 再度賦予新生命

標本製作是一門重現死去動物生前模樣的技藝,用於物種保存及生物鑑定等科學研究方面。陳耀華從小對昆蟲與動物非常喜愛,今年就讀大學四年級的他已擔任起農委會特生中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標本師。

陳耀華說到:「 十歲之前,我就很喜歡昆蟲,於是慢慢的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昆蟲,之後養了很多蟲,但他們一直死掉,等到屍體有一天乾掉了我才發現,欸?怎麼沒有壞掉、沒有發臭,經過了一些自己的實驗然後就慢慢的了解原來這是標本,我可以把他收藏起來,而不會隨著時間腐敗。」

 

攝影/ 汪愛亞

 

製作過程棘手 步步皆需嚴謹以對

標本類型多樣,各種動物皆以不同方式完成,程序複雜多變,必須依照每具屍體的狀況進行調整,再以去皮、除肉、削假體、填充、縫補等流程進行製作。

做鳥類標本,或者是昆蟲、爬蟲、哺乳類,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取動物組織樣本。一般昆蟲的標本會先做簡單的乾燥、防蟲、最後放在標本箱裡面收藏,鳥類、爬蟲類的製作方法差不多,簡單的剝皮,去除身體內部的肉跟油、削假體、再把皮包起來,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標本製作。

 

攝影/ 汪愛亞

 

重製動物生前樣貌 展現以往燦爛

銳利的眼神、強壯的翅膀、鋒利的腳爪、這便是翱翔於天際之間的雄鷹。陳耀華利用手術刀和針線,縫補出死去動物的神韻、表情與動作,讓原本冰冷的屍體再次呈現生前模樣。

陳耀華認為動物在死亡之前都還是活蹦亂跳,很生動地活在大自然裡,但是當動物死去後,便成為一具空殼,標本師將他製作成標本,其實猶如換一個生動的方式,讓他繼續在死亡之後可以展現生前的美好。

 

攝影/ 汪愛亞

 

保存生態物種 促進科學研究

隨著社會大眾對於標本製作逐漸了解,解剖動物屍體、填充、縫補等製作方法被許多人視為慘不忍睹,不尊重生命的現象。雖然血腥的處理過程時常惹來爭議,但這在長期保存生態物種及學術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是生物學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陳耀華認為做標本最重要就是可以把物種當時的原貌保留下來,給後面的人做觀賞或是參考,或者是教學,很多時候會在屍體的身體內部裡面取出DNA,給專門做研究的人尋找DNA裡的一重要遺傳物質,這屬於做科學研究重要的步驟,所以標本師感覺好像對社會沒有什麼幫助,但卻是在做一些小細節的部份。

這是一門需要面對往生生命,血肉模糊屍體的學問,不僅重現動物們曾經燦爛的模樣,也增進了生物學資料建構及人們對生態物種的了解。標本師在付出許多時間和耐心的同時,也越來越敬重地看待生與死,希望延續各類動物的生命價值。

淡江新聞 謝忠岳 汪愛亞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CYW標本工作室官網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