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園改造 守護兒童遊戲權

近年來,台灣公園遊戲場的傳統磨石子溜滑梯陸續被拆,為了應付安全要求或是降低成本,選擇大量使用塑膠的「罐頭遊具」。不僅熱天會發臭,還容易靜電,而且單調死板、缺乏挑戰性,使得兒童遊戲權益受到影響。

大概在六年前,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曾經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全臺北市這麼多公園裡面盪鞦韆只剩下三十二座。以人口數零到十二歲的兒童比例來看,是一萬個小孩分一座鞦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鞦韆已經變成一個稀有的公共財。

 

(攝影/邱子綾)

 

透過公民力量 發起遊戲場革命

2015年至今,長期關注兒童遊戲權利的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持續推廣充滿挑戰與冒險性的遊具,每年平均至少參與300場公園改造設計案審查和實地勘查,成功推動雙北等13縣市完成200座好玩的「特色遊戲場」,掀起全台的公園遊戲場革命。

另外一方面,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也積極跟各地方政府連絡,因為公園是在台灣各地方政府管轄的,所以就一個縣市、一個縣市去拜訪,去找市長拜訪。透過不停的去跟地方政府溝通、跟民眾溝通,甚至也會去跟里長溝通。鼓勵政府在有公園改造的時候,要舉辦公民的公開說明會,讓民眾都有機會來參與,也鼓勵民眾去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為孩子們發聲。

 

(圖片提供/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結合在地特色 改造成特色公園

北投復興公園是台北市少數擁有沙坑的遊戲場,在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推動下,原本簡陋的設施有了遮陽棚與沖洗設備,過去的紅、黃、藍、綠塑膠罐頭遊具,也改造成了多元豐富的特色遊戲場。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王佳琪介紹到,北投復興公園條件很好,四周有很多的大樹,非常適合孩子們在這邊遊戲。所以改造的時候,這裡就立定一個主題要跟大樹一起玩,遊具的設計上就是走自然的材質。甚至在防護鋪面的設計上也有些不同,像是以前大概只有這個方塊的塑膠、橡膠地墊,現在可能有人工草,也有碎石子、砂土,這樣子的一個鬆散材料鋪面,可以更保障孩子們的安全。

小朋友也開心的分享到,改造後的公園玩起來比較好玩。一旁的家長覺得遊具造型上比較特別,加上攀岩的活動比較多,有一些可以讓小孩訓練肌肉的力氣,不像一般的公園都是溜滑梯、盪鞦韆而已。在鋪設的草地感覺上也還蠻安全,在攀岩上也比較放心,很多類似的遊樂設施這樣子。

 

(攝影/邱子綾)

 

公園不僅是我們童年玩樂的回憶,適當的遊戲也有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增加社交互動的經驗。透過公民參與,推廣公園遊戲力的概念,重新找回記憶中好玩的遊戲場,一起守護兒童遊戲的權利。

淡江新聞 邱子綾 陳加玲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