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變身診療間 聯醫制定失智處方箋

琳瑯滿目的展覽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導覽員細細講述展物的歷史,也引導長者分享自身的回憶。近年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臺灣博物館聯合推出「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失智長者可以拿著醫生開立的處方,就可以到博物館兌換門票,讓治療不再侷限於診間之中。

臺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表示,臺博館提供的就是從進館一開始,就會有受過訓練的服務人員還有志工,他會瞭解你的狀況去做一些必要的協助。當醫院醫師針對個案開了處方箋來參觀博物館之後,他們可以來換票然後直接免費參觀;臺博館也會定期辦活動,讓失智症的朋友透過活動的參與一起來做一些互動,再重新找回一些情感上的連結。透過看到展間裡面的一些物件或者是展示,重新去喚回一些記憶、情感,希望能放鬆他們自己的心情,包括陪同的家屬都是。

 

攝影/陳昱綸

 

因應人口老化 推動社會處方箋

隨著醫療費用與超高齡社會逼近下,英國與加拿大等國家提出社會處方箋的概念。有別於藥物治療,社會處方箋運用藝術人文活動,增進病人與社會的互動,同時改善症狀及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臺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明,社會處方箋或是要稱社交處方箋,他有重新把人整合在一起的功能,不管是互動、關係的連結,或情誼的重新回喚。透過社會處方箋可以再結合博物館的場域,把不管是什麼樣的族群、個體重新兜在一起,所以處方箋很重要的意義跟價值,就在於重新去找回人跟人之間的連結。

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組長林乃玉說:「我們的社會處方簽鼓勵我們的病人能夠走出家門,我發現有時候長輩看到他熟悉的東西,他會去描述,開始願意說話。另外我們的家屬陪在旁邊,其實也是有一個喘息的一個機會,我們的理念就是希望讓我們的長輩持續社會參與,然後去延緩他失智症的病程。」

 

攝影/陳昱綸

 

整合實務手冊 拓展藝文友善空間

今年臺灣博物館推出了「臺灣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館方整理出推行過程的實務經驗,以及國內外的案例討論。讓更多藝文空間瞭解如何將社會處方箋由理念轉為行動,一同成為治癒身心的重要場所。

臺博館教育推廣組長黃星達說明,出這本手冊的意義就是希望能夠讓他很具體的化成文字,從概念知識到實務的脈絡,讓大家透過這本小小的手冊就可以迅速的了解失智症處方箋,他的應用跟他的一些概念跟知識背景。可以讓想參與但是不知道怎麼參與的一些團隊或者是個人,能夠透過這一本手冊讓他們可以直接進入社會處方箋領域,希望能夠把這樣的經驗推廣給其他博物館,或者是博物館以外的領域,讓大家一起來做參與跟結合

 

圖片提供/臺灣博物館

 

透過醫療院所和社區組織的共同努力,讓失智者不單只有醫療層面的幫助,也能積極正面地參與社交活動,延緩症狀帶來的負面影響。減輕照顧者與醫療成本壓力,邁向更友善的社會環境。

淡江新聞 蔡玗璇 陳昱綸 採訪報導

延伸閱讀:臺灣博物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